一方水土一方人(教师中心稿)

一方水土一方人(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一方水土一方人(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一方水土一方人(教师中心稿)


一方水土一方人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
 
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 山花一朵
邮编:419600

摘要: 一方水土一方人,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础,继承发展本土文化,是语文教学文化传承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发展本土经济,提高本土经济品味,增强本土竞争实力的需要。


     学校一位年青教师上公开课,课文是“老乡”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应该说课准备得很充分,检查预习、课文分析、主题探讨各环节都很到位,起承转合设计、多媒体手段运用也很熟练。课上得很周正。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没有预想的那么配合,我也觉得这堂课象缺少了点什么,总有一种从雾玻璃上向里看的感觉,不甚亮堂。 
  到底缺少了点什么?仔细体味,缺了点“乡韵”,少了些“土气”。没有用家乡人的心理去擦拭那段尘封的记忆,没有煽情地去点燃故土乡情这团烈火。课上得太“客气”太“文气”,少了点亲近亲情感。 
  身处沈老“第二故乡”――沅陵,教室外,比邻着当年沈老曾居住过的“芸庐”①。此情此景,打开课本,品味《边城》,那山依旧,那水依旧,那座碾坊还在山中吱呀的唱着,翠翠当年看过的龙船还在辰河上敲得震天响。龙船、碾坊、茶峒、吊脚楼还有爷爷、翠翠、大佬、二佬不就是记忆深处祖辈父辈经历的那段岁月?然而,要一个和学生对家乡认知差不多的年青教师来点破这层“情纸”,把一群一心专注于要冲出大山的学生又带回大山怀抱中去,这谈何容易!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地方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那经久积淀的文化情感,烙印在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心中。尽管随着时世变迁,日月更迭,已渐渐遗落在朦胧岁月深处,但在那不经意间乡音的自然流露,常会把人带到遥远的回忆。 
  要让《边城》里那渐已淡去的乡音乡俗唤起学生的心理认同,产生心灵的共鸣,恐怕光靠现代手段来强化难以企及。这须靠教师自身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来营造氛围,在自然的言语举止间流露的乡韵去点染,一俚语一乡情,都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涂满乡色,就如本乡本土的炊烟袅袅升起,能够让人忆起村头娘亲那遥远的呼唤,在世间儿女心中荡起层层波澜。恐怕任何有意藻饰都会破坏其中的意趣。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了解本土文化,要有对本土文化的敏感,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底蕴。 
  现在,在许多年青语文教师中,对本土文化的缺乏已是毋庸争辯的事实,本土文化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有着几千年的江河之阻、交流之困的地缘格局被打破,随着外域文化、时代信息的涌入,人们纷纷跃上时代潮头,去追赶时代步伐,而忽视了脚下生我养我这块殷实的土地。本土文化观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下迷失了。于是在课堂上,本为最具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变得很理论,课堂少了生气,学生少了兴趣。这是语文教学观念的迷失,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素质不健全的表现,是人文气质的缺陷! 
  曾听到一位年青教师的自嘲:我怀揣着滚烫时代理念,高擎语文教学改革大旗,一路追寻,一路茫然。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我们提倡“拿来”,但绝不是“克隆”。任何外域再先进的理论之树,还须嫁接到本地的土壤中,让其“服水土”,才会永葆青翠,收获硕果。 
  我们深知,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土文化”因其“本土”而显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千年承传,生生不息,装点在祖国民族文化大花园中。 
  做为语文教师,应该了解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学习。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础。正如摇橹的把式,纵马的骑手,其一招一式无不显示出地域血性,表现出文化风骨。记得一位诗人说过: 
  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满了家乡水土的本色? 
  哪一位名人的气质血液里,不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 
  哪一位名人的情感魂灵中,不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②之当地灵气,就能孕育一个“教授村”。本土文化越厚实,越能育名人孕英才。这就是人杰地灵的道理。本土文化为英杰才俊奠基,又随他们成长而源远流长。 
  做为语文教师,应该吸纳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这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责任所决定。传承优秀文化成果,濡养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学民族性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种传承是对学生民族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比价任何说教手段更具感染力。 
做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积极宣传发展本土文化,这是发展本土经济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后区域间的竞争,就是一种文化亲和力的竞争。本土文化体现了本土人文环境的特色,在发展本土经济舞台上,它的魅力无穷,潜力无限。做为语文教师,应该为营造良好的本土人文生态环境出力,增强本土的竞争实力,提高本土经济品味,以推进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①沈从文先生1931年在现沅陵县城一中校门外建有中西式住房二栋,其一门楹镌有“芸庐”二字。沈老在”芸庐”中创作了《鸭窠围的夜》《一个多情的水手和一个多情的寡妇》《辰河上的小水手》《湘西散记》《湘西》等作品。沈老称沅陵为”第二故乡”。
②沅陵乌宿乡境,酉水、酉溪交汇处,悬崖峭壁,半山有洞其中,名二酉洞,高2米,宽12米。相传秦时咸阳两书生避秦时乱,负简至此而藏。秦亡不兴,书简复出。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出于此。清光绪湖南督学张亨嘉题赠“古藏书处”四个大字,分刻于四块碑石之上,位于洞口。乌宿村有清华大学刘婉珍等40多名教授现在各大学任教。

作者邮箱:caoxde2003@liuxuepaper.com   电话:0745-4222371(办)




编辑:liuxuepaper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