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
镇江市大路中学    韩正华
中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实施活动,语文教学必须始终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进行。可是,现实中,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慢,经常出现学生怕学语文的现象。学生往往能做练习题,却不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独到的感悟;课堂讨论热热闹闹,解决生疏的文章却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一切都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师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教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真正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发展起来。
新课程的理念非常重视“问题教育”。“问题教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课堂。我认为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具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的意识,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
学生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语文。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兴奋点,对文本理解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密不可分的。 
教师在教学中,备课设计不能忽视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存在。教师的备课具有较强的预设性。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时,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学生就可能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奋点,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其量是一相情愿的“独角戏”,学生很可能就会成为扮演课本剧的傀儡,失去自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生成性。
教学问题生成性是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来源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了解学生现有的理解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预案。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早读课,教师可以收集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疑问所在,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环节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服务学生的目标出发,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契机,为学生搭建积极交流和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严华银先生在《主体•拓展•创新》一文中指出“给定时空,让学生‘在其位’;加以约束,令学生‘谋其政’。”“如此,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阅读素质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发现,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的“学堂”,语文课堂上才会闪耀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形成思考并发问的意识和习惯。这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
我认为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首先教师本身必须有善于思维品质和大胆探索的精神。教师要敢于打破教参和现存的教案的束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其次,要重视在平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大胆质疑的信心。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提出各种问题,也许这些问题幼稚的、偏颇的,但这些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宝贵的真知真情,是学生最原生态的学习收获。教师保护学生对文本探究的热情比学生掌握所谓的“标准答案”更可贵。
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发问的方向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对文本发问,在预习过程预计一些讨论方向性的题目。如重庆南开中学颜运静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经典文章时就设计了“孔乙己小档案”、“给孔乙己塑像”和比较“孔乙己与范进”这三个探究方向。学生能够依据教师的提示,找出自己喜爱或擅长的研究课题,大展拳脚,而不会出现面对天大的烧饼无从下口的尴尬。
王永昌先生在他的《学习洋思经验  改革课堂教学》中指出“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他指出“洋思”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步骤:组织自学、学生自学、呈现自学效果、拓展运用。“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同学间、师生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语文骨干的作用。这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
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现在独生子女多,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不是不想参与,而是不敢或不愿参与课堂学习。初中高年级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也许由于在生活中长期受娇惯的家庭环境中,也许是中学生成长的必然阶段,学生呈现出怕挫折、受不住挫折的现象,许多时候出现课堂上无人提问、没有人愿意谈自己的看法的现象。
我认为:教师是否可亲可近是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氛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岂是易事。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语文学习骨干,有意识创造机会调动语文骨干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语文骨干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交流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可以促动其他学生来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中课堂管理学理论,教师利用语文骨干是能够带动整个集体学好语文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对教师的期待效应作过经典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会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学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选定的课代表和小组长,实则上暗示着并肯定了他们在学生集体中的地位,虽然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会朝着成为最优秀的方向努力。此时,身为课代表和小组长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会产生放大内驱动力的效果,由于有两位语文课代表和多名小组长,他们本身之间也会暗暗的竞争,无形中产生了竞争的环境,也就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
阿尔波特在“竞争”试验中发现:“个体的求成动机容易转化为竞赛动机。一旦个体希望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就容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在学生课代表和小组长的互相竞争中,语文“骨干”会变得更加出色。
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或语文自习课让课代表组织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我曾放手让课代表负责早读课的学习,效果明显。语文课代表有两位,一位负责预习,一位负责复习。过去早读时,全班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较迟缓,学习中极易分神。放手给“课代表”后,情况完全不同了。两位课代表讨论制定好早读活动内容,一名组织主持活动,另一名巡视,协助完成,轮流交换。
由于不是教师在组织,同学没有了被强迫的感受,加上课代表学生往往有较好的人缘,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同学也愿意给他们“面子”,即使是课代表对同学的行为提出意见,学生也没有被批评的感受,都很乐意接受他们善意的劝告,这与教师提出效果完全不同。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原则”由于学生活动是在教师的间接的非命令性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当然, 教育教学中,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淡化。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往往是不到位的。发挥语文“骨干”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偷懒或放纵不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情绪多方面给予关注。定期组织集体交流,不定期地检查他们学习的情况。
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让学生自主组织、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语文教师要能够“慧眼识英才”,大胆地发挥语文骨干的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有效地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努力改变语文教学被动、低效的现实。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骨干的作用,不仅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可以得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教育理论认为:随和的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数量众多的语文骨干的独到见解,也能在事实触发学生独立思维,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热情。
四、有效的评价是保持学生长期自主探究、积极思维的加油站。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乐学,教师的本领才能真正的显现出来,课堂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以真诚之心和颜悦色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保持稳定持续的兴奋状态,对于学生课堂上的灵光一闪,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总之,语文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语文骨干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适时、适当地评价;还课堂给学生,让语文课堂闪耀学生思想的光辉。


编辑:liuxuepaper.COM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