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研究性学习教程(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勾践灭吴》研究性学习教程(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勾践灭吴》研究性学习教程(教师中心稿)
《勾践灭吴》研究性学习教程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赵孝云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选择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
一、课题的确立
《勾践灭吴》是我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小课题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也是探索中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与创新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语文的读、写、说、思能力将有所帮助。
《勾践灭吴》一文思想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着政治、外交、军事、为人等多方面信息,容易被挖掘出来,也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其二学生对有关历史事件与人物已有一定的知识,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剑、范蠡和西施的故事等,学生有兴趣,这样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也很强。其三高一(2)班学生家庭条件较适合此课文的研究性学习,家中有一定数量的藏书,父母单位有一定的现代化设备可利用。学生从图书馆、家中藏书、电脑网络上寻找到了一些材料。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强化了,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聚焦在学生的“学”上来了。
教师在此阶段起了指导性作用。我着重引导学生从众多书刊资料中找重点材料,指导学生筛选材料,引导学生将课外资料和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思考本课题研究性学习内容,指导学生选题。一、就课文某一个问题来就事论事,对有关事件与人物进行直接的阐发议论,如《卧薪尝胆之我见》、《浅说勾践灭吴的政策》;二、联系课外材料结合社会现实思考,如《说古今贪官危害》、《也谈“飞鸟尽,良弓藏”》;三、把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高度来研究,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政治斗争中的目的与手段》。
二、教程目标的确定
就《勾践灭吴》中某一问题,广泛收集并阅读材料,班组筛选并共享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阅读,试图推求、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口头交流阅读感受,评议品阅读材料,书面小结文言文《勾践灭吴》探究性阅读心得。在探究学习中体现“大语文”的目标。
(一)探究性课内、课外阅读过程
①课内在老师指导下弄懂课文内容,对勾践形成初步的印象;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午教训。抚恤百姓,励精图治,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得民心者得天下。身处逆境,不气馁,发愤图强,获得成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广泛收集并阅读材料——课内辐射课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并整理,具体有:成语、俗语、文章(文言文)、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艺术品(实物照片)等。整理后交学习小组筛选再整理在全班小结:推荐有思想内容、有意义、有兴趣、有趣味的文章。
③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和落实材料交流筛选和阅读共享材料。教师点拨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历史博物馆、上网查黄金书屋,搜集《史记》、《国语》、《左传》、《春秋历史故事》、《古文观止》、《长江日报》“黄金书屋栏”中的资料。
(二)课堂活动(口头交流阅读感受)——课外聚焦课内。
课堂活动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教师宣布选题原则:a.课题要有意义。b.自己对课题感兴趣,并有能力完成。c.要有较详细的研究资料。公布研究的参考课题,例如《浅论勾践灭吴的外交政策——美人计》、《浅论勾践灭吴的内政政策——礼贤下士》、《卧薪尝胆精神的意义》、《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学习小组组长和本组组员商量选定本组的研究课题,然后公布本组的选题,接着全小组学生查阅资料,筛选信息,自由讨论、分析,形成初步的意见,学习小组组长再在班上阐述本小组的研究学习的初步成果,全班讨论,自由发言,进行辩论。
这样就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学习小组长根据本组情况选定一个研究课题,进行信息采集、筛选、分析、归纳,然后自由阐述,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发生思维大碰撞,形成共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演说的能力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撰写研究感受。
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课文中某一个问题来就事论事,对有关事件、人物进行直接的阐发性议论(浅层次),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课外材料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问题,进一步地广泛阅读、观察、思考、分析,把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高度来思考,用更深、更透彻的眼光解读课文中的专题研究。此后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定向阅读、讨论研究性学习的初稿,修改交流小论文,展示小论文。展不出自己的小论文,强化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励了学生再研究。学生在分析、归纳、整理中加以补充,学生与学生之间会产生共鸣,语文能力会得以提高,研究性学习将会更深入。
(此文刊发在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7月夏季专号上,获得江夏区教研室教师论文二等奖。)
编辑:liuxuepaper.COM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