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这个人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李广这个人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李广这个人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把个李广这一从军四十多年身经七十余战的职业军人形象写得生动深刻。写他伤病被擒之后装死,夺得胡儿弓马,射杀追兵,得以逃脱;写他阵前下马解鞍,令胡兵终不敢进击,引兵而去;写他廉洁,家无余财也终不言家产事;写他匈奴闻之避之,给他起个大号叫“汉之飞将军”;写他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写他听说有虎,独自去射杀,老虎虽然伤了他但终究被他杀死;写他讷口少言,爱抚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有水时士兵不饮他不饮,有饭时士兵不吃他不吃等等等等。引得后来的文官武将、宦仕侠杰或歌或咏、或悲或叹,特别是对他的不封侯更是嗟吁不已,甚者把酒扼腕、抽刀望天,真是奇言怪象,百出不穷。
司马迁写李广,因为有李陵那回事和那层关系,在史家秉性椽刀的基础上更是格外小心,褒贬之词应更具真实性吧。那么,司马迁除了写李广的无人可比的诸多的优秀品质特点之外,还写了李广的哪些毛病尤其是不封侯的原因呢?
毛病之一:私自接受军印,没有封侯。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后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在昌邑城下夺了敌人的军旗,本来可以立功扬名了。可是由于梁孝王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李广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当时梁王有窥视帝位的野心,李广缺乏政治上的敏感,用现在的一句话说:给你就接,你虎哇。引起了当朝皇帝的疑忌。
毛病之二:官报私仇,没有封侯。李广和灌强一起隐居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随从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不知在哪也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李广在霸陵亭下住了一宿。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天子任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毛病之三:兵败被捉,没有封侯。武帝即位后,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又任命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李广装死,斜眼看到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纵身跳上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遇到他的残部并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箭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毛病之四:功过相抵,没有封侯。兵败被捉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分兵两路一同出征。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不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死了好几个匈奴副将,匈奴军才渐渐散开。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博望侯的军队赶到了,匈奴军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毛病之五:缺少战功,没有封侯。郎中令石建死后,皇上让李广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毛病之六:杀害已降,没有封侯。李广一生命运不济,他的部吏封侯者不少而李广始终不得侯爵。他曾询问相命专家王朔:“难道我的相貌不配封侯吗?或是命中注定不该受爵?”王朔说:“将军自当省察,平生是否作过愧对良心的恨事?”李广说:“过去我镇守陇西时,羌人造反,我曾使用诈术,诱羌兵八百多人投降,加以坑杀,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终身引恨。”王朔说:“最大的罪咎,莫过于使用诈术,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杀害已降,这就是将军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最终:封侯路上迷了路,引颈自刎没封侯。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李广以60多岁的高龄任前将军职。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卫青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一气之下,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回到军中,从东路进发了。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回兵后,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看李广,顺便询问迷路的情况好向天子报告,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不论王勃的“时运不济,命运多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嗟乎也好;王维的“卫青不败由天性,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惊叹也罢;幸弃疾的“李蔡人品在下中,却是封侯者”的不平也好;郁达夫的“恨司马贫穷、江郎才尽、李广难朝”的感叹也罢,等等。都是过多地看到了司马迁写李广的优秀品质特点一面,而没有看到司马还写了的李广的那些毛病和问题的一面。
司马迁写李广不止是李广个人,而是写了陇西李氏家族的兴衰。李广死后第二年,他的弟弟李蔡因触犯国法,也被迫自杀。李广有三个儿子,当户、椒、敢。两个早死,惟有李敢还活着,李敢因父亲的死与卫青闹矛盾,在狩猎时被霍去病暗箭射死。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当户的遗腹子,后来做到将军,因战败被俘,投降匈奴,单于大喜过望当即把女儿嫁给他。汉朝皇帝闻听此事,把李陵的老母妻儿一同杀死,李氏家族从此声败名裂。两相对比这样分明,司马迁想说什么?是否有一个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东西?这是其一。
司马迁写李广的死只有一句:“遂引刀自刭。”就这么五个字。飞将军之死竟然简单得如此轻描淡写在司马迁笔下是很少见的,司马迁落笔时的心境也会是如此的泰然轻松吗?按司马迁“士为知己者死”、“死或重于泰山”的死亡观,李广死得不值竟换不来史家的几行字?在这一点上,司马迁是否没瞧得起李广。这是其二。
由此看来,李广的死并非悲剧,那是有很多因素的,这还没有去检查他个人性情等方面的问题。即使作为军事将领所必备的才华,与卫青和霍去病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其三。
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如何?是否按司马迁说的等待时机报效汉朝?是没做到还是做到了怕得罪皇帝而不敢说?司马迁没有写。这是其四。
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主要是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李广象个老农民那样朴实憨厚、诚实勇敢,说话还结巴,但做得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个一定层次的模范人物还是满够条件的。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