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南方日报
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园的张九龄石雕像。张九龄(张曲江)被唐玄宗誉为“曲江风度”。本报记者 刘力勤
位于韶关市郊外保存至今的张九龄墓。本报记者 刘力勤
位于梅岭古道旁的张九龄夫人庙。本报记者 刘力勤
核心提示
祖籍韶州(今韶关)的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唐代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在唐代诗歌中,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今天,韶关正计划在三五年内,使张九龄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一个大的突破,使之在韶关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时空透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细数广东土生土长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等美誉的张九龄是不能不提的一个。
祖籍韶州(今韶关)的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遗风惠及后世。相比于姚崇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张九龄更是一个老成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今日广东人的务实想必和张九龄为政的作风不无关系。张九龄之所以得到众多官僚、文士的好评,除了他的功业文章冠盖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执政期间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乡,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
有学者认为,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他“以生人(民)为身,社稷自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分不开。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后奉命执行。大庾岭新路又称梅岭驿道,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它的开凿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为扩大和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经贸文化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相形之下,它的作者张九龄却往往为世人所淡忘。在唐代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是一代文宗。《唐诗三百首》前4首皆张九龄《感遇》组诗(另一版本《唐诗三百首》前两首是张九龄《感遇》组诗)。至于张九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之人,恐怕就更鲜为人知了。
张九龄因为长期生活在外,在故乡的痕迹本来就不多,如今遗迹更是所剩无几。在走访张九龄故里的几天中,我们看到,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已经有意识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并试图把张九龄文化和山区丰厚的生态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致力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但是限于山区的经济现状,大手笔开发张九龄文化资源遭遇瓶颈。历史文化资源是无价之宝,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停留在保护阶段的历史遗迹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有这样,张九龄的风度和英名才不会为世人所淡忘,其文化遗产才会真正福泽后人。
张九龄生平贡献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后代感言
张九龄第41代孙张朝焱:
开发故里 后裔责无旁贷
张九龄在始兴县隘子镇的祠堂最近一次大规模翻修是4年前,是现居东莞的一个后代捐资翻新的。修缮完毕后,这位东莞的后人每年都会回来一次拜祭祖先,修葺祠堂。我在始兴县旅游局工作,据我了解到的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对祠堂和故居进行规划筹建,张九龄祠堂和故居的保护和翻修都将纳入隘子镇整体旅游开发项目之中。
但资金无法迅速到位,是我们山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如果能把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先富起来的张九龄后裔召集起来,群策群力,相信张九龄故里的发展和腾飞指日可待。
记者目击
往事越千年 曲江有遗篇
【九龄墓地】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因历朝均有祭扫,这座山被当地百姓称作丞相山。
沿着一条卵石小路,我们来到山脚处的“张文献公祠”。据介绍,该祠堂为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坟墓时所建,“文革”期间荒废。1982年韶关市政府重修坟墓时将该祠一并修整,使之焕然一新。祠内墙上镶嵌有张九龄、张九龄夫人、张九皋(张九龄弟)、张九章(张九龄弟)4块旧墓碑。这些碑石可能是民国八年建祠时在土墓前取来嵌到这里的。碑上刻字仍可辨识,只有部分剥落。韶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松南告诉我们,张九龄夫人的墓地就在张九龄墓地稍下处。而九龄弟九皋之墓在九龄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1978年,该山周围被列为“张氏家族墓地”,1985年8月这里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卵石小路在张文献公祠旁继续蜿蜒而上,至半山腰地势稍平处就见到张九龄墓地。墓宽六七米,高约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书“右丞相始兴伯张文献公墓”,墓的左右两侧有“樵苏永禁,竹帛犹存”的圆形石刻。
据介绍,该墓多次被盗,1960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组队挖掘时,仅余零星残物,幸存一块很完整的石刻,是为“张九龄墓志铭”,也就是这块墓志铭解开了张九龄诞生年月之谜。因为《旧唐书》和《新唐书》皆称张九龄生于公元673年,而一些民间资料则记载张九龄生于678年。
记者在当地专家带领下,手持电筒摸索着走进漆黑的张九龄墓室内,几平方米的墓室为穹庐顶,内壁还有壁画斑块,这在唐朝比较罕见。对张九龄墓及其家族墓地,广东省文化厅前后投了6万元,韶关市政府投了四五万元用于保护和修缮。
张九龄墓前有一株桃花引起我们的好奇,据这里的文物保护员梁新华老人介绍,这株桃花自生自长于斯。从这里看过去,眼前宛若一个小盆地,开阔雄奇。山岗下的小村炊烟袅袅依稀可见。这不由让人想起张九龄的《感遇》之二:“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九龄故里】
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
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坐落在桂山律水之间。据《广东通志》载,张九龄的故居就在这个祥云霭霭的地方。
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
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房屋门前有个池塘,池塘旁竖着两块半人高的桅杆石。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产以耕为业。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在张九龄故居不远处的旗岗寨山麓有一个张文献公祠。走近祠堂,“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样就映入眼帘,让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祠堂增辉不少。祠堂正殿供奉的张文献公塑像风仪秀整,让人不由想到后人对张九龄的评语——风度蕴藉。
据介绍,这座祠堂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0月11日。由位于桂山岗左上方山麓的老祠迁来。民国三十二年冬修缮后,张九龄祖父张君政的41世孙张发奎于次年2月14日张九龄诞辰日,出席了每年一度的“祭相”礼仪。
隘子镇镇长汤爱亮说,当地还有一种米粉叫做“宰相粉”,相传是张九龄母亲给张九龄夜读时做的夜宵。这种米粉的特别之处是久煮不烂。现在,宰相粉已经成了当地一个畅销品牌。此外,始兴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希望把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文化生态的旅游品牌。
【梅岭驿道】
坦坦方五轨,阗阗走四通
自古以来,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的梅关古道就是中原和岭南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梅关所处的梅岭为大庾岭南麓山岭,因为秦代设关于此,故有梅关一称。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南归时张九龄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而唐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了。于是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张九龄奉诏后行动很快,“农闲动工,不须一季”便开凿了一条长约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并行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
一到梅岭,刚下车就能感觉此地气温比城区内要低。据记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后,历代多有修葺,我们现在行走的古道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而成的。当时郑述铺砌岭道九十余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景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由于科学种植,这里的梅花花期比较长,所以现在已含苞待放。在古代,岭梅怒放之时,许多诗人墨客便前来踏雪寻梅,留下了许多咏梅佳句。文豪苏东坡就留下千古诗篇:“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关古道向南北两边蜿蜒延伸,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实际上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望族经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
覃卫东接受采访。本报记者 刘力勤
书记观点
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
三五年内 打响九龄品牌
在历史上,韶关本土出了两个大名人,一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一是宋代名臣余靖。去年,江泽民同志来韶关视察,在参观韶关博物馆时就指出,历史上张九龄是个名相,是个大才子,并当场吟诵了张九龄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回顾张九龄的历史成就,我觉得对韶关今天的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300多年前,张九龄提出和主持开通了梅岭古驿道,对岭南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连接作用,这说明路通财通,山区要发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因此我们下决心要加速韶赣铁路、韶赣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快速客运干线及市通县一级公路的建设,这些交通干线早日开通,同样会对当今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九龄为官公道正派、为人正直有德历代传诵,被誉为“曲江风度”,这是韶关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教育官员做人要讲德、为官要有德,要为民办事,这样才会被百姓拥护。山区发展过程中,张九龄勇于开拓、战胜困难的精神特别值得发掘,因此我们提出“韶关能做到,韶关能做好”来激励山区人民在各项建设中不怕困难、敢于胜利。
韶关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中,韶关就要紧紧围绕张九龄等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具有粤北特色的文化。
打响张九龄文化品牌,是韶关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点,韶关将在三五年内,使张九龄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一个大的突破,在韶关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我们要组织专门班子对张九龄文化的特色、内涵、开发进行研究规划;对韶关各县(市、区)境内的张九龄遗址加以保护;对“风度路”等现有纪念场地,要充分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将重建风度楼来纪念这位本土名相,张九龄家族墓地将作为文化景区开发,韶关还将新开发九龄文化广场、九龄雕塑等一些纪念点。今年下半年,韶关新建的一座五星级宾馆也将以“风度”冠名。
专家说法
原韶关师院教授黄志辉:岭南诗祖 应该加强研究
研究张九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许多方面还带有现实意义。1989年3月,韶关市召开了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筹委会收到海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120篇,最后选出28篇编辑出版了《张九龄研究论文选集》,其中包含纪念性论文,政治学、历史学论文,文化史、思想史论文,文学论文,经济学论文和考证性、资料性论文等几大类别。这次大会可以说是张九龄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但我认为学术界还没有把张九龄放到应有的位置,以至于一度有人撰文称“寂寞张九龄”。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唐诗宋词十五讲》里认为,唐诗以张说为导向,以张九龄和王维为核心,由李白来总结并升华。作为“岭南诗祖”的张九龄应该被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所了解、熟悉。加大宣传力度,把我们广东土生土长的文化名人宣传出去是岭南人义不容辞的工作。
作为旅游城市,韶关应有相对的景点供世人了解张九龄。此外政府方面应该协助成立张九龄展览专馆和张九龄地方研究室。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景全:名冠青史后辈岂能不知
张九龄和赵佗、冼夫人等并称为广东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一批文化名人丛书将陆续推出。我正在写的就是张九龄。张九龄在以往被研究得并不多。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其实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不能忽视的人。加上他又是广东人,出生、逝世都在韶关,又有“岭南千年第一人”等美誉,作为岭南后辈,岂能不知张九龄?
也许是由于长期在外当官的缘故,张九龄故乡的遗迹并不太多,但是现在听说韶关要重修风度楼,始兴也已经有九龄步行街、九龄公园等纪念建筑,这是可喜的。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