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

高适岑参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高适岑参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高适岑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
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
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
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
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
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
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
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
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
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
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
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
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
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
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
了。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
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
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
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
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
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
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
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
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
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
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
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
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
  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
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譬如,他笔下的农村,已不复是孟浩然、王维诗里充满牧歌
情调的桃花源,而是负载着不幸和痛苦的世界。像《东平路中遇大水》,写出了“虫蛇
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的悲惨情状。诗人还进一步指出:人
祸——尤其是沉重的赋税,更加深了民众的不幸:“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
井税,曷为无斗储?”(《苦雨寄房四昆季》)这种带有为民请命意味的诗篇,在同时
代诗人中并不多见。在边塞诗中,高适也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如《塞上》指出: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
上解决边患问题;《蓟门五首》其五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抗议。
而《蓟中作》则从塞外部族降而复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
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
的胸襟。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如张说有五
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
同。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武前者之
作。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
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
唐诗品》)。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
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例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
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
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
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
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
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
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
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
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
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
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又如《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
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
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局促。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
散行,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激昂的内心独白。尤其“拜迎”、
“鞭挞”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
内心冲突,显得真切感人。歌行至此已成为一种淋漓酣畅,一泻千里的富有个性的抒情
诗体了。
  高适的诗歌善于取势,即使是一些寻常的题材,一经诗人处理也具有了饱满的张力,
显得劲气逼人。如七律《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
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诗发唱惊挺,出人意表。白日徒悬,菊花枉开,诗人用反挑的口吻先吐愤激不平之
气以笼罩全篇,最后又用“纵使”“不如”的顿挫笔法翻跌出世自弃我的牢骚。这种师
心以运思,使气以遣词的艺术表现,使高适的诗尽扫啴缓,呈现“气骨遒上”、“磊落
奇俊”(《艺苑卮言》)的面目。
  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
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
为无比绚丽的画面。《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
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岑参(715—769),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于京洛求
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
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有《岑嘉州诗集》。自天宝八载至至德二年春,岑参曾
两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入封常
清幕府,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呆了三年,经常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
他的生平遭际和高适有相似之处,如年轻时曾至长安求仕不成,以及一度任卑职而终于
弃官从戎,等等。他的思想也和高适颇多相通之处,例如对于从军立功的向往:“功名
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对于权贵的反感:“何
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
(《送张秘书》)这些都可以说是高、岑的共性。但是岑参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且性
格好奇,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岑参以边塞诗著称。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唐诗别裁
集》)翁方纲也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石洲诗话》)
  盛唐边塞诗中的高亢乐观之作大多产生于开元年间,如王维诗作于开元十年前后和
二十七年赴凉州幕时期,崔颢诗作于开元十八年到天宝三载前河东代州幕中,王昌龄诗
作于开元中期以前,王之涣的诗也成于天宝元年以前。天宝年间,由于统治集团穷兵黩
武的开边政策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诗人们开始转而采取批判的态度,杜甫的《兵车行》
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岑参两次出塞都在天宝后期,但他处于安西北庭的特殊环境之中,
当时西域地区尚未受到开边政策的波及,仍能保持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因而他的诗歌
就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成为盛唐边塞诗的殿军。
  岑诗“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这个特色在他早期的诗作中已
可见到。他的写景诗喜摄取不寻常的奇观,如:“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北阁
云,半入紫阁松。”(《因假归白阁西草堂》)他又喜以奇俊语写巧思,如“涧花燃暮
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鄠》),从涧花的艳丽生发出燃烧的温度感,使云
雨潭树都浸淫在春暖之中。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则把乡愁和
客梦化作可捣、可燃之物。这些诗都可见出诗人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出塞以后,岑参诗好奇的特点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喜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
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奇的境界。他的一些诗兴致勃勃地
描写了由各民族的交流而带来的新事物,例如《优钵罗花歌》写“叶六瓣,花九房,夜
掩朝开多异香”的奇异花草;《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当地别具风味的饮筵:“琵琶
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据有的研究者考
证,金叵罗系指饮酒用的吸管,平时可作为簪子插在发髻上,至今藏民饮酒仍普遍使用
吸管。《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则对由其他民族传入的音乐舞蹈进行了热情的描
述。他还以丰富活跃的想象描绘边塞的异域风光,如写吐鲁番北部的火焰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
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
孤云随马去。(《火山云歌送别》)
  火云随风雨晨散暮聚,炎热的蒸气弥漫四处,写出了其变幻出没的奇观。又如《热
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水咸不冻的伊塞克湖,借助传闻和想象,以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
法,写出了一个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给人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这种瑰丽奇峭的景
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岑诗又好以出乎常情的奇特想象抒发豪迈情怀,化平凡为神奇,使他的诗歌充满奇
情壮采,富有力量感。例如他写对长安友人的思念:“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明日
归长安,为君急走马。”(《忆长安曲二章寄庞灈》之二)把思友之情着落在翩翩翻落
的马蹄下。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诗人二度出塞时,诗中写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
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
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
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
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
寒的感觉。这些描写都有意避实返虚,通过想象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
有美感的艺术形象,而类似的例子在岑参诗中可谓俯拾即是(后面举出的几首,也大多
可以同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胡
应麟说他“清新奇逸”(《诗薮》),都指出了岑参与高适不同的风格特征。
  岑参诗歌的用韵节奏也表现出刻意求奇的特色。他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变化旋
律,在夭矫多姿、不拘一格的节奏中追求声情并茂的美感。他的许多诗频频换韵,韵位
繁密,这种节奏和疏宕发越、富于跳跃性的才思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例如他的《凉州
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
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曲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
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诗中两句一韵,最后四句为一韵,十二句共换了五韵,各句又多用接字法蝉联而下,
造成复沓回旋的声情,深得民歌风韵。类似的例子还有《蜀葵花歌》以及《韦员外家花
树歌》等。
  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
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
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用韵形式也和上述诗篇相似,两句一转,但与前诗以平声韵为主不同,这首诗通篇
的韵脚平仄互间,且仄声韵中又以“重浊而断”的入声为主,如“角”、“落”、
“黑”、“北”、“阔”、“脱”等。其中惟独“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用了上声韵,而这两句又恰好处在全诗的腹心处。这就造成了跌宕起伏的声情,与大军
出征的气氛适相呼应。而同样是送主帅率军远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又是一种
节奏: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
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一反传统上逢双押韵的惯例,而以三句为一用韵单位,句句用韵,且平、上、
入三声互换,造成一种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比《轮台歌》更富有紧张促迫的
感觉。如果把这两首诗和前引的《白雪歌》相比较,则后者基本上用仄声韵联贯到底,
在声情上就要舒缓平稳得多。可见岑诗在音律上的调度安排,是由诗的内容情调所决定
的,反过来它又加强了诗所要表现的基调。这也是岑参创造性的贡献之一。


编辑:作文地带

下一篇:

您可能也喜欢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