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学校德育主线的思考和实践(教师中心稿)

落实学校德育主线的思考和实践(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落实学校德育主线的思考和实践(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落实学校德育主线的思考和实践(教师中心稿)




落实学校德育主线的思考和实践

德育工作中贯彻一条主线,是学校推出的重要德育措施。本文结合高中三个年级对此的具体落实,作一论述和探讨。

有关德育主线的思考

学校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施以良好影响的活动。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德育质量,是培养合格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必然的要求。
德育工作应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但又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一间学校,针对各年级的身心特点、学校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德育主线,确定各年级德育重心,将一些形式生动活泼、效果显著的做法作为常规性的要求,落实到德育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这样,能使学校德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并迅速成长起来。使学校德育工作层次更加清晰,特色更加鲜明,积淀不断深厚。
基于此,我校提出这样一条德育主线:起始年级——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心;过渡年级——以前途理想教育为重心;毕业年级——以升学就业教育为重心。三者各有重点,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是帮助树立远大理想,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追求美好前途、树立远大理想是良好行为养成的依据,又是升入理想学校,或成为合格就业人才,从而成为高质量毕业生的强大动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产品——毕业生为社会各行业欢迎或为高校录取,从而在现在或将来顺利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最终实现个人的理想,这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德育主线在各年级的落实

1、 高一,德育重心是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是高中阶段德育主线的重要一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支撑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将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强大力量,是学校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结合学校当前实际,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从思想认识、行为习惯、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着手。其中思想认识是基础,各种习惯是落脚点。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思想认识,更要靠严格要求和长期训练。因为“最容易明白的是道理,最难明白的也是道理”,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少有反对者,普遍“一说就懂”,甚至不用说都“心有灵犀”。但相当多的学生由于缺乏养成训练,或“眼高手低”,只有耍嘴皮子工夫,或“言行不一”,说的是冠冕堂皇,做的是另外一套,或“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这些学生言行充满矛盾,内心充满痛苦,他们迫切希望自己有更好的表现,但由于训练过程的缺失,认识没有完成内化,言行没有形成习惯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所适从”,意行分离。学校、教师应着力帮助他们得到应有的训练。
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应从公认的,简单的事情入手,从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入手,然后不断深入,提高要求。通过反复教育,长期训练,一步一步达到目的。
要达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目的,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强调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保证。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懂得制度对良好习惯养成的重大意义,明白制度无情人有情。实践中要使制度处于不断完善的动态,注意克服制度的负面效应,注意扫除制度的盲区。
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以什么为内容呢?
习惯养成,为应该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不同人生阶段而定。作为高中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当然是各年级都不可忽视的,而高一级,由于是高中阶段起始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的转折时期,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养成的大好时机。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的,有些对于初中阶段来说可能是全新的。
养成教育的内容还应根据实际不断增加和减少,必须与时俱进,不可墨守陈规。

2、高二,德育重心是前途理想教育
高二是个过渡年级,以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德育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基本具备了良好行为习惯,对学校学习、生活能很好地适应。但也面临着不少新的困难:暂无高考压力,上省一级学校后会考由学校组织,学习压力相对较轻;下半学期,根据专业重新分班,打乱了原来一年半的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班集体,班级管理从零开始;分班后有些班级差生相对较集中,增加了管理难度;学校量化考评制度学生有个适应过程,高二阶段有极个别学生思想上对这一量化制度不以为然或放松了要求,量化考评相对落后。
在过渡年级找一个德育切入口,前途理想教育应该是理想的选择。德育过程中,教育学生不断保持和完善行为习惯,并重点教育学生不要满足现状,或得过且过,要不断提高品位,追求高雅。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老师们首先要有端正的教育思想,“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并能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心,下面几颗“心”是一颗也不能少:关心、细心、耐心、爱心、信心。老师是要用“心”去挽得“心”来。
教育的契机往往稍纵即逝,难于把握,这要求老师要有责任心并有职业的敏感,去捕捉那些教育的信息。机会不是等来的,应是抓来的。“勤”字当头还有个善于发现的问题。
某些班级工作难于开展或难于深入,班干部的培养与监督是这类班级应该注意的一个共性的问题。
过渡年级学生心理多变,这几个方面应该是重点关注的:(1)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2)因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心理焦虑问题;(3)个别有心理偏常的问题等等。
教育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接受性,只有学生认可了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学生才会接受,也才可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德育的形式,必须是具体可感的,学生乐于接受的。
定准德育目标,分步实施教育。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德育教育主线,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同时也是可操作的。

3、高三,德育重心是升学就业教育
高三,是学生中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是学校推出人才产品——毕业生的最后“工序”。 此时,学生面临的或是升学,或是就业,指导他们正确看待升学就业,努力追求上进,提高自己的品质,应该是这一年的主要内容。应指导学生认识升学对个人、社会的意义,认识学会做人、学好本领对就业的影响,认识升学与就业的关系。
(1)认识高考取得好成绩,是通往大学的通行证。
到大学深造,到名牌大学去读书,高考取得好成绩,分数高是重要的、必备的条件。
(2)考取大学能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贡献力量
努力学习,考取大学,毕业后学有所成,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民、为国家做更大贡献。
(3)考取大学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学习成绩的好坏,某种程度来讲是能否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准。成绩好,说明你用功,学业得到了回报,成绩差,起码说明你的学业不成功。
(4)纪律是升学的保证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纪律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有了纪律,才有好的学习环境;有了纪律,才能督促自己,发挥潜能。
(5)心态平稳,不急不躁
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平稳的心态,不因有了喜事而沾沾自喜,不因遇到不顺心的事而气馁。看问题,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感觉、判断,实事求是,既不拔高,也不压缩,不急不躁,应进行横向的对比,确定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实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6)多激励,惜时光,强信心
激励,可以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如高考倒计时的设立。又如设计横幅“我行,我行,我一定行;吃好,睡好,拼命学习”。可以算一算,高中三年的辛苦,换来今后至少三十年的幸福,一年换十年。高在这一年,用一些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某些人和事,具体而又有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各年级德育主线实践的若干内容

高一级教育内容
 发录取通知书用简短、优美的文字介绍学校的特色、成就及发展
 开学典礼鼓励新生全面进步,争取荣誉等
 参观校史室、实验楼、校园等
 熟悉学校制度,制定在班级落实具体措施
 介绍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特点,消除焦虑心理
 尊师教育
 仪表习惯教育
 卫生习惯教育
 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父母、老师、同学等)的关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思想
 学风、高考意识教育
 珍惜劳动成果、不乱花钱教育
 热爱劳动教育
 养成良好、健康生活规律教育
 礼貌待人教育
 珍惜生命、注意安全教育
 正确认识、利用网络教育
 卫生健康饮食教育
 法制教育
 克服不足、完善自我教育
 青春期卫生、心理教育
 语言文明教育

高二级教育内容

交友系列教育
 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朋友
 珍惜同学情谊
 男女交往的度
 自尊、自信、自重、自爱
 互助互爱,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级风、学风建设系列
 前100名学生会议,带动学风形成
 200(300)名后学生会议,进行自律教育
 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交流会,形成学习高潮
 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推介
 班干部培养教育
 推各类先进,树各类典型
“我心目中的大学”系列教育
 认识高校、向往高校
 通报当年高考情况,激发各层次向上动力
 了解大学录取情况,了解高校招生政策
 定高考目标
 订学习计划
 抓会考促高考
其它
 分班前专业选择指导
 分班后稳定学生情绪
 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教育
 明确学习目的,学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 化压力为动力,保持稳定、健康的心态
 个别学生心理辅导

高三级教育内容
 制定高考目标
 心态平稳,不急不躁
 健全班干部,强有力地组织工作
 教育后进生不要因为基础差而放弃上进
 纪律法制教育
 高考与高三生活、与平时学习的关系
 通过学习成绩量化激励学生上进
 树先进,鞭后进,扬正气,压歪风
 教师与学生沟通
 开展与家长联系活动
 珍惜时间教育
 竞争意识教育
 道德操守教育
 培养严谨、守时、勤奋作风教育


         2003/9/8

编辑:作文地带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