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时代的精神危机之忧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黑塞:时代的精神危机之忧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黑塞:时代的精神危机之忧
叶隽
文学史传播的轨迹是非常有意思的,之如黑塞这样的人物就很有意思。
他在域外受重视的度,恐怕远超过他在德国本土。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其实很有趣,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世界文学”的形成可能。但尽管如此,我仍认为《原狼》与黑塞的其他小说不太样,它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德国特色艰涩的抽象哲思,乃至大胆的心理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与《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表现出诗音的淙淙流淌与哲思的婉转悠扬不同,与《在轮下》中表现出的成长痛与淡淡哀伤也有异,这里呈现出的,是整个时代的病症与病人的哀号,那种急促的探寻与困顿的挣扎,多少“困兽犹斗”的意味在。它是与黑塞通常的诗意小说风格迥异的一部作品,故此尤其值得关注。
在我看来,这与作品创作的那个年代(此著作发表于1927年6月),即1920年代的德国是密切相关的。黑塞大致属于“自学成才”的类型,他出生于施瓦本地区传教士家庭,早年入过拉丁文学校、神学校,1892年辍学后又进了文科中学,但并未上过大学,而是干过各种各样的活计,如当过书店伙计、塔钟制造厂机工,后来又经营书店。直到1903年后,专事文学创作。早年丰富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一战之后的欧洲,在战火弥漫之余,普遍呈现出一种对西方文明绝望的心态,在知识精英中尤其明显。这产生了一种向效果,一方面它导致了梁启超等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倍增,反而大谈“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至要求青年人自成一种新文化系统并对外扩充,然后有这么一段豪言壮语:“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提拔他哩。”(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另一方面,也促使西方知识精英自觉地去探寻人类文明的可能出路1920年代留德学人魏时珍就提及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德士烈博士言,中国在百年后,对于世界文化,必有大贡献”。(魏时珍《旅德日记》)而此期的黑塞,亦正处于代背景给他造成苦痛与迷惘之中。
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黑塞从来就坚持自己的思想与政治立场。早在1907-1912年与友人合办《三月》杂志时,他就是反对威廉二世政权的。1911年他去印度旅行后,干脆在1912年侨居瑞士。一战爆发后他又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著名的反战文章《啊朋友们,不要用这种腔调》(1914),提醒德国知识分子不要背弃人道主义理想。1916- 1918年更参与编辑供被俘和被拘禁人员阅读的《德国在押人员报》和《德国战俘星期日刊》。但在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与军国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他注定要历经磨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妨将此著作看作具有“自传体”意义的小。作品中的艺术家哈里·哈勒自称荒原狼,年轻时代也曾意气风发,要做一番永恒高尚的不朽事业,但他的正义感与人道主义思想在现实的功利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当他的价值诉求与现实社会无法妥协时,他的现实结局固然悲惨,而他的精神之维居然也同样忧患重重:“荒原狼有两种本性:人性和兽性……感情上,他和一切混杂生物一样,忽而为狼,忽而为人。
当作为人的哈里有一个美好的想法,产生高尚纯洁的感情,所谓做了好事时,他身上的狼就露出牙齿、狞笑,带着血腥的嘲弄口吻告诉他,这场高的虚情假意与荒原狼的嘴脸是多么不相称,显得多么可笑……反之也一样。“这种状态,不是单纯的,甚至不是某个个体的,”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其实,这段话出现在小说之中,反而有些”画蛇添足“。哈勒尔所体现出的个体忧患,注定是知识者困穷之宿命,”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在这技术与金钱横流的时代,在这暴力与功利横行的时代,知识者的彷徨歧途与迷惘失踪,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然则,又不仅如此,了时代精神之危机以外,也还有人性本身永恒的危机,后者不过在前者的刺激诱发之下更加剧了人生的动荡感。
在我看来,作为寻路者黑塞,无论怎样做都值得充分予以“同情之理解”,可对作为艺术家的黑塞,我则认为他往往“激情余、含蓄不足”,对作为艺术品的小说分寸把握得不是太好。再逼问一步,就文学审美的角度来说,此书问题不少。虽然托马斯·曼对其评价颇高,认为其艺术试验值得肯定,甚至将其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但对此我并不苟同,盖因作者总是要跳到前台发言,往往反而削弱了艺术感染力,是为美中不足。就状物形人而言,黑塞对精神之狼的把握与描述都可圈可点,而对时代症候的把握更是其成功的关键,这部小说性并不强的小说能在域外获得如许共鸣激赏,与它对人类普遍的精神需求大有关联。但话说回来,若论及诗性之美与艺术韵,我认为反而失却了黑塞作为诗人艺术家的本色。过于激切地表达问题,有时候,并不容易“化盐于水”般地融入小说创作,后者,毕竟是“艺术”。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