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新动向(教师中心稿)
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高考话题作文新动向(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高考话题作文新动向(教师中心稿)
高 考 话 题 作 文 新 动 向
陈和器
从上世纪末高考作文进入话题时代开始,近几年全国高考和独立命题的省市高考、春季高考等高考的语文试卷中,作文全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材料语,通过一段文字材料,或讲述一段故事或史料,或概述某种或某类生活现象,或揭示生活中蕴含的某些哲理,或针对某些生活现象质疑发问……总而言之,通过一段文字材料来引出话题;二是话题语,用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直接供出写作的内容范围,给作文者作文限制一定的内容空间;三是提示语,一般是围绕话题提供几个思考审题的角度或将个别性话题普泛化,以示话题的普遍性,帮助考生审题时由点到面,由此及彼,拓展思路,连类发散,激活审题的思维活动,降低审题难度;四是要求语,一般是提出体裁、题目、字数、写作角度等限制性要求,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体裁,字数800字上”等。
相比较传统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话题作文因限制性小,审题难度降低,选择写作角度、体裁、表达方式的自由度大,考生自由支配、自主表达的程度更高,因此,最适合考场环境下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相对宽松的写作要求,考生在备考时也易于事先准备,如依据话题类别,突击背诵一些范文,然后在考场上依照话题要求进行抄袭、改写或拼凑,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抄袭和宿构现象。但权衡利弊,话题作文还是利多弊少,因此,仍将是下一阶段作文考试的主要命题形式。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则主要集中在话题数量的多少和其构成方式的变化上。
概括起来说,近些年全国乃至各省市高考试卷话题作文要素之一的话题,在构成方式上存在三种不同类型:一是以“诚信”(2001年全国高考卷)、“转折”(2003年北京高考卷)“安”(2005年北京卷)为代表的概念型话题,由词语构成,话题宽泛,限制最少,易于把握;二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高考卷)、“这世界真是太美了”或“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2001年全国高考卷)为代表的判断型话题,由句子来充当,严格限制了作文的内容范围,考生在内容乃至形式上可发挥的余地相对较小;三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全国高考卷)、“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高考卷)、“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卷),“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2004年江苏高考卷)、“买镜”(2004年湖北高考卷)“《留给明天》”(2005年天津卷)等为代表的短语型话题,话题由主谓、动宾、偏正、联合、介宾等短语甚至是套装的短语来充当。这种命题形式既有概念型的开放灵活性,又有判断型的限制性,在开放性和限制性统一的问题上最符合考场作文的命题要求,因此,成为话题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2005年湖北高考卷出现“无话题话题作文”形式,要求考生在读了王国维的一段话后自拟话题,然后依据自拟话题写一篇文章。这种题型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它把话题的拟设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考生,这是话题作文变化的一种新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除话题构成形式由短语型话题主导、多种构成方式并存的特点外,话题作文还存在如下一些命题趋势:
一是话题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淡化政治道德倾向,而向哲理思辨型过渡的新动向。命题作文时代,政治倾向极强的作文命题时有所见,如1978年全国高考卷“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是由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决定了的,今天看来似乎不大好理解。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时代的前期,高考作文命题又十分注重材料和话题的道德倾向,将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道德观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都属这种情况。无论是政治标准,还是道德标准,都过分强调文章的社会性,忽视甚至轻视文章自身的思维特质和美学特征,对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而言,不便于选出真正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鉴于这种情况,最近两年高考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命题的政治、道德倾向,相反,特别注重材料和话题的思辨性,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放在突出地位,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福建卷要求从几组人物(作家、艺术家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5年浙江省高考要求考生以《一叶、一枝、一世界》为话题作文等均属这种情况。
二是在题目要求和话题选择上,进一步增强开放性,真正让考生放开手脚、放胆为文,写出有独到见解、独特体验、独具风格的个性化作文来。话题作文也有人戏称为“三自作文”,即自主命题、自择文体、自选角度,本身就是相当开放的。而进入“后话题作文时代”之后,针对话题作文数年一贯、缺乏变化的情况,不少命题者尝试进一步减少作文限制,使考生真正活跃起来,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以通过增加话题数量或增加短语型话题的层次,让要求和提示更加具体明确化等手段,便于展示习作者各自的才华。为此,命题时将话题的选择权交给考生,故意设置一定的情景,提供各个话题供选,使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如2001年春季高考作文题:
有一则寓言说: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议,各自用一句话描述和赞美世界。文学家感叹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着商机!”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在纸上画一个“?”和一个“!”。
请以上面这个寓言或其中某一个人的话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1)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如果说“诚信”、“心灵的选择”属于单一话题锁定的话,那么,这一高考题则属于多个话题供选,文中4种人各说了一句话共4句话,就有4个话题可以选择,要求语中还说也可以以寓言为话题,所以学生选择话题的数量有5个之多,较之于单一话题,考生的自由度就要大得多,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并写好文章就成为可能。
话题作文审题难度较小,一般不大会出现跑题或偏题现象,决定话题作文质量优劣的,主要体现在哲理思辨、独特构思和个性化表达上,其中构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考生而言,一篇1000字左右的应试文章如何尽可能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给阅卷老师良好的第一印象,关键看他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研究近年高考各地出现的高分甚至是满分作文,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佳作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构思精巧、形式独特,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相反,得分不高的平庸之作,多半是构思庸常拙劣,让人望而生厌。以好的作品而言,2000年《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2001年的《赤兔之死》,2002年的《无愧我心》、《选择牢笼》,2003年《蓝色蛹•金色蝴蝶》、《我爱唐装》等都是角度独到、形式新奇、构思精巧的上好佳作,让人见而忘俗,爱不释手。
其实,好的作文构思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文学素养和实力的集中呈现。俗话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积累”既指大量的广泛的文字阅读,也指长期的有意识的科学的写作训练。“文有法,文无定法”,前半句是说,文章的构思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些规律,作文就会文思泉涌,事半功倍;后半句话是说,对不同内容的文章而言,“文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内容允许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内容也可用不同形式表达,只有找到适合内容的恰当形式,构思才是“合法”的、成功的。古今中外很多经典文章在构思上极具创造性、示范性,而近年高考学生的满分习作在构思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这本书正是试图解剖一些具体作品,作家的和考生的,从中归纳和总结出一些作文构思方法,并提供给大家借鉴和效用。这里的一招一式,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了,并结合名家经典和学生习作的阅读感悟,加上平时和考前复习训练时重视构思训练,相信对于提高话题作文的能力,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会大有裨益的。
(本文是作者主编的《高考话题作文风向标 巧妙构思30法》一书的序言内容,该书由四川出版集团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