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树立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树立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树立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中心稿)



——参加新课程师资培训有感 邹翔

8月25日至26日,我受学校安排参加了荆门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学术报告会的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属通识性培训,大会由市教育局组织召开,郑斌副局长主持,教育部新课程理论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崇阳分院万复院长和关鸿羽教授主讲。万院长主讲的内容是《新课程的目标、实施与评价》,关教授主讲的内容是《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两天的学习受益不浅,现就自己的学习心得采撷一二,与大家共勉。

新课程的目标、实施与评价

万复院长在《新课程的目标、实施与评价》的报告中强调,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2003年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3500万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年全国高中将启动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要求解决学什么,教什么,怎样评价等一系列的原则性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动因:
有一句流行语:“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如V软公司)”。中国的企业卖的是产品,买的却是技术。韩国把中国看成黄金市场的理由是“只要韩国的产品质量超过中国的一成就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使人们警醒到: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还有一个乡谣:“生下娃快长大,长大了去放牛,放了牛好挣钱,挣了钱取媳妇,取个媳妇再生娃,生下娃快长大……”。中国的教育还存在如此的低层次的功利主义,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1、课程内容需要重新审视。有一句名言曾说“把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现在则认为:把世界上的一切有用的知识传授给一切人。传统的课程内容中“繁、难、旧、偏”等无用的知识内容随出可见。
“繁”。例《木兰诗》一文的练习:要求初一学生找出比喻、拟人、对偶、排比、互文、顶针等大量的修辞格,注重了知识性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
  “难”。例小学数学二年级有一题:7棵树种成6行,每一行都种成三行,怎么做?看起来是一个拓展思维,其实这道题属初中的数学理论,初三的学生未必做得出,它涉及到等边三角形的重心问题,即三条边包括顶点中点分别是三棵,重心为一棵共七棵。
“偏”。例一中考题:贾宝玉的丫环是谁?其实贾宝玉的丫环不只1人,是一个团体,有名的无名的一大堆。
“旧”。字是最基础的,应考常用字,可有些考题偏偏考些生癖字。还有小学数学应用题仍然有如“生产队生产化肥……”中“生产队”这样过时的文字表述。
2、课程实施需要重新审视。有一个问卷调查报告:问初中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答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①实验,②电脑,③课外书;初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得到的回答分别是:①听讲,②作业练习,③考试。以上两个答案大相径庭,我们老师和家长习惯叮嘱的“上学认真听讲,放学按时完成作业”的教诲却不是学生最喜欢的。师长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①比较式——你考了第几,比谁强,比谁差;②偏袒式——分数可摭盖一切智力缺陷;③盲目式——好坏无针对性、不具体,孩子不清楚究竟是哪一点得到了肯定和否定。当前,课程体系中各部分的配置比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课程的知识结构、形态结构、课时比例、课程计划均纳入新课程改革的范畴。
3、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引起我国的重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并基本形成五点共识: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打下学生基础;二是注重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和培养创新性思维;三是注重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四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五是注重学生素质的养成。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①满足学生尊严;②提供丰富的生活;③创设成长的环境;④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2、新课程改革建立三维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3、主要观点:
①目标应该是发展的,拓展的。台湾一位叫高振东的中学校长在谈到什么是学生时说:“学生应学生活经验,学生存技能,学生命意识”。学习目标不再是过去的单一“双基”目标。
②知识不是靠训练获得的,其过程和方式尤为重要。获取知识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体现情态、态度、价值观。即:搜集、处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如何让三维目标和谐统一?例一:《坐井观天》结尾——谁说得对?大部分孩子说:小鸟说得对。另有三个孩子说“青蛙对”。老师应该大胆挖掘所有孩子的认知情感,让孩子自己的认知、喜怒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展示,受到鼓励。例二:《乌鸦喝水》中就有生存性话题(态度)——乌鸦能喝到水吗?通过分组实验(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不同石子会有不同结果(知识与技能),老师应该实事求是(社会责任感)告诉学生,乌鸦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喝到水。例三:讲函数例题时,其图表数据可用非典时期的材料,即使平时不爱数学的学生也会在非典时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今年的中考各科试卷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新课程目标要回归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重过程、重技能、重情感。
三、转变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人的主体性就是对于自身的地位、能力、价值的体现。包括自主性:自尊自信、独立判断、自觉自律、自我调控;能动性:成就动机、竞争意识、主动参与、兴趣爱好;创造性:求索求新、动手实践。学习方式则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认取取向的表现。具体说:
自主——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是学生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是独立学习,是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建立在“后果”的基础上,是责任,是选择,是监控。
探究——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例如:万院长就此列举大量实例将中美教育中探究学习作了对比分析——中国习惯教师问,学生答,并且只准“对”。而美国则是学生问,老师答,老师被学生问倒是常事,不是丑事,把课堂无法弄明的疑难可以延伸到课外继续探究。
合作——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能。例如:讨论。学生可以①学会倾听——“你先说说,我听听”。②学会表述——“我这么认为……”,“你能不能”。③学会发现——“你知道吗?还有一个问题”。④学会参与——“大家一起来,我先说,你再来”。⑤学会概括——“看谁答得简洁明白”。⑥学会拒绝——“我认为你们不对,我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
当然,强调自主学习,不是否定教师指导;强调探究学习,不是否定接受学习;强调合作学习,不是否定独立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还要注意三点:
1、课程是交往、合作、互动的过程。师生组成教学共同体有利于促进知识建构,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发展。
2、关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平衡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3、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如“都是表扬惹得祸”一例,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是“我的妈妈”。一篇“出走的妈妈……”写得非常好,老师将作文当范文点评,其实是肯定孩子的真情实感。但三天后,学生离家出走了,这个学生认为:自己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老师范读,让她感到同学们知道了自己是个无娘的孩子,自己的自尊心——隐私受到伤害。
四、改进课程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其要点有七点: 1、评价功能的转变。加强自评,实行反思型评价,主要是反调调节和展示激励。2、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家长、同学,自己参与评价。习惯用语是:我请老师说,我请同学说,我请家长说,我对自己说……。3、评价指标多样。a、言语——语言智力;b、逻辑——数理智力;c、视觉——空间智力;d、身体——动觉智力;e、音乐——节奏智力;f、交往——交流智力;g、自知——自省智力;h自然——观察能力。4、评价空间扩展。5、过程评价。6、积极评价、主动、多角度评价。7、评价方式的多样。如行为记录、成长日记、情境测验等。
对学业的评价侧重谈了对命题内容和形式的评价。其内容包括题性、题型、题量、答案预设等。例如小学有一题填写16元钱的汇款单,一个小孩把称呼、地址都填对了,唯独在写金额时却写了“壹拾伍元”的金额,并在备注栏上写好“还有一元钱我不慎丢了,下次补上”。老师常规判题可能全错,但现在评判的预设答案可以有针对性,经了解,这个孩子是大写的“陆”不会写,他的错仅在“陆”与“伍”的错误上,10分的题目在判分上以扣一个错别字1分左右为易,应让孩子正常的思维得到老师的高分。现在单元、期中、期末考试作文,不妨大胆给学生一个高分,不要用老师的欣赏水平去评判学生的创造水平。
今后命题的主流趋势是:1、引导关注社会生活。如今年中考的鲁洋事迹,非典数据;2、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如任选一题;3、鼓励学生选择判断。如图表比较判断题和选择题;4、设计开放性的试题。如今年中考小作文——“你认为该不该开除某某学生,谈谈理由”;5、调整设问方式。如你能不能?;6、考试方式活泼。如随意堂测试;7、允许多次考试。如一次考试多套试卷,允许第一张试卷失败者,再试一张同难度的试卷,让失败学生有再展示的机会,找回自尊自信。
总之,万院长在讲座中强调新课程要关注“三维”课标的实现;关注师生、生生合作、交往、互动;关注学生生存意识;关注利用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整合、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关注多媒体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切实做好新课程改革的每一项工作。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杨振宁博士曾说:同龄中国学生成绩好,十年后,美国孩子发明创造多。关鸿羽教授在专题讲座中强调新课程应着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即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关教授用大量实例详解了提高创造力的几种方法:
一、“不听话度”法:
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是不听话的孩子。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关教授的观念是“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小时要严,大了要宽”。同时,对不听话要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态度:①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②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③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支持鼓励。例一:美国一中学教师布置孩子作文,题目是“记一场足球赛”。多数同学都认真描写,可有一个“不听话”的学生作文只写了一句话:“昨天因雨,足球赛暂停”。在中国,这孩子大多会挨批。而美国这位老师却给了最高分。因为别的学生都在虚假应付,而这位“不听话”学生却真实地记录了实情,与众不同。 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要给孩子多一点自由支配的空间,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二、“爱的效应”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也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美国有个科学家用母猴做研究,将小猴分成二组,一组跟母猴身边,一组见不到母猴,最后二组猴对比,发现有母爱的猴子能力增强,而没母爱的猴子能力下降。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申塔尔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从1—6年级各抽出部分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接着,罗申塔尔把其中一份“最佳发展前途者”者的名单交给校长,预言这些学生将来会出类拔萃。八个月后,罗申塔尔重返小学验证结果。结果,初列名单中果真有较多者出类拔萃,校长钦佩罗申塔尔慧眼独具。可罗申塔尔的解释是初列名单是随意圈定的。这就是有名的“罗申塔尔效应”。也叫“爱的效应”。让学生感到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师眼里学生是西施。在学生眼里,他喜欢你,你可能是“美女”。不喜欢你,认为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眼、枯燥的语言、古板的脸,可能加一个字:“美女蛇”。
  记住: 对待学生应该热心+爱心+精心+诚心+耐心+恒心+信心+细心
三、民主法:
民主、平等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高压下孩子的创造精神将受到压抑。在西方多数家长把孩子当朋友对待,他们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在一起开玩笑,甚至允许孩子叫大人的“绰号”,家长和小孩子说话多用商量的口吻。例:在德国,同学们都上课,可是有一个孩子独自在图书馆若无其事的闲玩,问校长,校长却平淡地说:“没关系,玩一会儿他就回去上课了”。
在中国不少老师、家长与孩子谈话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你怎么这么笨!我跟你说多少遍了,怎么就是不改!”“啪”一个大耳刮子。孩子怕老师、怕家长是常有的事。
民主本身就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家庭中,处处谨小慎微,思想就会受到压抑,干什么事都看大人的眼色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说得上创造呢。
师长的角色应该是:家长+教师+朋友+学生
四、标新立异法:
对于孩子的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有位教师允许孩子标新立异,结果孩子们创造思维非常活跃,教师讲愚公移山时,孩子提出愚公不应“搬山”而应“搬家”;教师讲松树象征革命者时,孩子提出松树一年四季只一个颜色,太单调;教师讲焦裕禄为革命被疾病夺去生命时,孩子提出,焦裕禄应及时治病,多活一年可为革命做出更大贡献。教师允许孩子标新立异的态度对于鼓励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特性是十分有利的。
西方国家对孩子的异想天开往往是持鼓励态度。一个孩子画了一个“方苹果”,家长看了不但不批评反而启发孩子,方苹果有什么优点?孩子说:“方苹果装箱时不骨碌,可以一个挨一个码,装的多。”
要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要允许异想天开,我们的观点是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允许孩子“胡说八道”,就是不允许他“胡作非为”。当然,主张标新立异并不反对一般的、规范的思维方式,只是不能用他去限制标新立异。
五、挑战法:
我们现在的教育多是压抑式,越教育孩子挑战精神越差。有一个实验:给孩子出了一道错题,有一个船上有23只羊和15头牛,请你计算一下老船长的岁数?一年级学生算到一半,有7个学生提出,教师您的题出错了,羊与船长的岁数没关系。三年级学生就剩4个提出问题的了,五年级就剩下2个了,到初一一个提的都没有了,全都在闷头做,做不出来,嫌自己笨。
一个教师在讲台桌上放了一个动物的头盖骨,对学生说这是五十万年前的一个动物,它活着时长的像虎,又像狮子……请每个同学把这个动物的原形描写一下,孩子们把文章交上来,老师全都给打了“×”,学生不解地问:“我们之中没有一个描写得好的吗?”老师说:“你们为什么没有一个怀疑我的,五十万年前的头骨我能随便放讲台上吗?我这个头盖骨就是当今猫的头盖骨……”老师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的逆和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主张向权威挑战,并不是鼓励孩子胡反胡闹。是让他们不要迷信权威,保留一个“敢”字,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六、发散法:
目前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集中思维,不允许孩子的想法与大人有所不同。一个老师讲“小小的月亮象只船”,在总结课文时,问学生:“月亮象什么?”学生马上举手说:“月亮象船。”老师又说:“不对!”这时教室的气氛沉闷极了,终有一个学生知道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回答说:“月亮象小小的船。”老师说:“这回对了。”这种教育过分死板,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美国有这样一件事:父亲给他们姐弟俩讲笑话:“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猫和 一只小猫,为此他在门上为大猫凿了一个大洞,又为小猫凿了一个小洞……”。姐姐打断父亲的话:“小猫也可以进大洞呀!”弟弟却说:“因为大猫不让小猫走,所以凿两个洞。”父亲夸奖他们两个人都很聪明,像这样,一件事可以有多个答案,就是允许鼓励了孩子发散思维。
七、关鸿羽提示:
A、凡是孩子喜欢的,老师必须涉猎。
B、解决厌学——积极因素越抓越积极。
C、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D、复习要查漏补缺,过电影,滤筛子。
E、变换出兴趣。(体育课上,老师说跑十圈,学生跑五圈就会烦,但老师一圈一个样,先圆再方后三角,接着变蛇型,学生会在不知觉的新奇中完成任务)。
F、在自己的座右铭上写清自己最崇拜人的名字、照片,喜欢的格言、警句。
G、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学生人格开炮。

专家讲座后,市教育局郑斌副局长就当前新课程培训的重要性作了强调。今后两年内所有教师必须边上岗边培训,两年后先培训后上岗。每个教师的培训要纳入学分管理,并评级颁证,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新时期的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编辑:liuxuepaper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