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教师中心稿)
[授课教师]张连生
[授课时间]2004年9月24日第五节
[授课班级]高三(9)班
一、教学设想:
《齐桓晋文之事》是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该单元的重点教读课文,它与后续的几篇课文《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等共同构成了对孟子及其思想和论辩艺术的集中展示,汪洋恣肆的论辩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能够构成《孟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在这里都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所以在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必须对课文内容、课文艺术特色尤其是孟子的论辩特色做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以便对今后几篇课文的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且与后续的几篇课文形成一条紧密的知识链条。为达到此目的,在本课第一课时了解了孟子其人及其作品及成就与影响等一系列背景材料、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认真翻译、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本课时设计了以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论辩层次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和高考需要适量地进行了课外文言文段的阅读、翻译、理解训练,使课内与课外形成互补,提高学生综合的文言阅读能力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避免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和常见的沉闷氛围,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文言教学中摸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数。
二、教学目的的设定
1.基础知识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的设定
讨论、分析
五、课堂教学实录
【一】、学生背诵课文末段(“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教师以此导入授课内容:孟子向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理想图画,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孟子心目中“王业”的集中展示。尽管这种理想在今天看来有些“低级”,甚至有些“可怜”,但这是孟子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从课文中我们清楚地知道,齐宣王是热衷于齐桓晋文之事的,是霸业的热心追随者,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固有主张而接受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具体问题。
【二】教师提出问题(投影显示)
论辩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论辩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三】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分别参与各学生小组讨论,形成互动;并及时了解各小组讨论的进展情况,与学生形成互相的交流。
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甲:首先是把话题纳入到自己的话题当中,接下来运用具体事例说明齐宣王是有爱护百姓的心思的,然后分析“能”与“不能”的问题,再后来就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讲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学生乙:首先是转移话题,把齐宣王的霸业扭转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王业的话题中,巧妙转移了话题,并且用羊换牛的故事来证明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仁心”,博得齐宣王的好感,接着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的例子分辨不能和不为,然后逼迫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并指明其危害,这样齐宣王就接受了孟子的主张,在这个基础上,孟子又描绘了具体的王业前景。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教师点拨:同学们的发言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在大家的发言中,也有很多相似乃至相同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
归纳:(投影显示)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教师点拨: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论辩或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用适当的层次处理,可以起到缓解节奏,牵制对方,获得主动等诸多益处。下面我们再阅读一段《孟子》的文段,看看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出示《孟子 王顾作用而言他》(投影显示)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学生大声阅读文段
学生大声用现代汉语再读文段
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文段
学生戊: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孩子托给朋友照看自己到楚国游玩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犯人,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的官职。”孟子又问:“四海之内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说别的事情。
教师(投影)展示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孟子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矫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士――下属(从上下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不应该是“犯人”)
四海之内――国家(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
教师顺势提示:正确理解词义,除了平时的积累,还必须考虑上下文具体的语言环境。
教师提出问题:文段中有一个常见的成语,把它找出来
学生己:王顾左右而言他。
教师追问问题:怎样解释?
学生己:被别人驳斥得没有词汇了。
教师插话:理屈词穷?
学生己:对
教师再追问:造个句子
学生己:他没有完成任务,还强行狡辩,被同学们驳得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把上述内容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庚:环环相扣
教师肯定:好
学生辛:层层深入
教师肯定:层层深入,好
学生壬:循循善诱
教师疑问:这词语应该用在哪里更合适呢?
学生癸:老师教学生(全班笑)
教师:还有呢?
学生:迂回包抄
教师:不错
教师:我们来共同明确一下
明确: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六、课后反思: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空间。作为直面教学、直面学生的教师,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充满生机;所以如何聚焦课堂、激活课堂,释放出师生交流的巨大能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把以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论辩层次作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和高考需要适量地进行了课外文言文段的阅读、翻译、理解训练,其初衷在于通过课内外互补,提高学生的文言综合阅读能力,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文言教学中摸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数。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一些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脱开教材,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及结合点的处理上是适当的,可行的,拓宽了教材的容量。学生对论辩层次的讨论和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并且说出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促动了学生的整体参与,而没有仅仅落实在部分学生身上;在指名学生翻译课文文段的操作中,学生能够明白语段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中的词汇和语句能基本上做到准确或较准确理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让学生既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也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可以从中看出教师在备课中,不仅备了教材,也备了学生。
2、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比较缜密的,教学安排是比较合理的,教师通过教材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探究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获得有持续性的教益。在教学中,应该说是考虑到了多方面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相机穿插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多种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教学过程中,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到指定学生的回答问题,从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发问,到临时出现问题的现场调节,学生大都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教师也注重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调动,在提问的学生“面”上、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都努力地做到这一点。如学生翻译文段出现错误时,教师并不急于矫正,而是让学生自己对照译文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明确出现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去改正错误,同时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4、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驾驭是比较准确的,在各教学环节的连接上、在教学进度的控制上、在时间的安排调度上、在学生回答出现的问题的处理上,都表现了良好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能放出去,也能收回来。教师能够完全驾驭课堂的进展,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意料中进行的,同时又保持了较好的现场感。
5、从整节课来看,整体的教学密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知识的包容量还应该进一步加深,所选文段的整体难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难度和加长长度,以更好地适应高考的需要。让高考从平时的教学中深入人心。
6、教学中,对教学情感目标和思想教育目的的落实还显得比较“空”,还没有能够落到实处,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没有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讲授,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核心还不能从本节课上得到进一步的或全面的了解。
7、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还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教师还没有能够引逗起所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可见平时的教学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还明显存在着一些松懈。
小结:扎实的教学功底、机敏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使学生在最有限的时空中去获取更多、更新、更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积极兴奋地获取知识,体味到接受新知识的愉悦,使之记得牢,学得快,用得活―――是我的追求。尽管现在看来依旧是路慢慢,但我将像逐日的夸父,一路追赶。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