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
2、赏析艺术手法,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赏析人物形象。
二、导语:江淹在《别赋》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实甫的名篇《西厢记》中的片段《长亭送别》。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杂剧、作者、剧情和结构
  ①杂剧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西厢记》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课文中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即舞台提示。曲牌后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一折里仅为一人唱,即文中的唱词都是由旦角莺莺所唱。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三大类。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旦类又可分为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净类又可分为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把酒科”“张生吁科”。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 《窦娥冤》、马致远 《汉宫秋》、白朴 《梧桐雨》、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元杂剧常用的一些古白话词:行动些(走快些)、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后边,有时加“行”字,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语气)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着(命令)、子母每,“每”,“们”。
  ②作者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③剧情  选自于《西厢记》。剧本描写唐代礼部尚书之子书生张珙父母亡故后,家庭败落,虽有满腹诗书才学,却还没有做官。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于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张生与莺莺相爱后,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崔夫人在生米已成熟饭的情况下,不得已虽然同意婚事,但提出张生只有到京城考取状元后,才能完婚。本文的故事就是一家人为张生赴京赶考的送别。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这出戏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罢了罢了!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要把握好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④结构  按照情节、场面,可以把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赴亭送别;二、把酒饯别;三、残照离别。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以上为第一段,写赴长亭途中。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内心压抑的苦痛和难以离舍的情怀。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以上为第二段。写长亭别宴。集中表现莺莺的依恋、悲伤。以及张生的离愁煎熬。
 【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一煞】以上为第三段。写长亭送别。再次表达莺莺的不尽悲戚和深沉忧虑。
教学内容第二部分:本文表情达意上的艺术手法。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那么,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现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的情感的呢?
阅读下面文章的节选内容,在表情达意上,各有各的特色,请你结合相关的艺术手法,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曲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抛砖引玉:[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手法,因为分别,一夜间,形体都消瘦了,把那种离愁别恨写得很传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看出,无论是抒情,还是达意,都具体可感,语言上凝练生动。 )
①[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萎积的)菊花满地,秋风萧瑟,北来的大雁向南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总是那即将离别的人儿的涟涟泪水吧。
赏析:这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②[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译文: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 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赏析:这部分的写景与前有所不同,这里的景物完完全全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而着意选择特地设置的。“柳丝长玉骢难系”,古代送别多涉柳,取其谐“留”(挽留)之意,张生骑的“玉骢”虽然“迍迍地行”,但莺莺尚嫌马儿走得快,巴望着长长的柳丝能栓系住它。斜阳西沉,分别在即,此时的莺莺心理上经受着离别之苦的煎熬,以至于她看到疏林之间的斜晖时,居然怨恨起自己不能让疏林挂带住它,好让时光停下匆匆的脚步。这里的写景,单单选取了柳丝和疏林斜晖,而将其他景物一概舍弃,是因为这二者最能真真切切地表现人物此时此刻内心的急迫、无奈、愁苦和怨怅,取舍之间,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直接抒情)
③[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译文:看着(为张生)安排的车马,不由(得让)人的愁绪奔涌而出;(此时)哪里有什么心情(戴)花, (把自己)打扮得娇娇滴滴妩媚动人;(张生走后)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天天)昏昏沉沉的睡吧;从今以后(我的)衣袖,都(用来)擦拭重重叠叠的泪。(这样的日子)怎么不闷死人了啊?怎么不闷死人了啊?分别以后书信要赶紧给我寄。
赏析:这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反复,叠词,排比)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的是一个嫠妇失去了丈夫后内心的凄清之情;《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表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缠绵之情。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译文: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赏析:【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当心上人已然离去,此时此际举目远望,断肠人所能见到的只有隔断送行的“青山”、不作美的“疏林”、相遮蔽的“淡烟暮霭”和默默无语的“夕阳古道”,听到的只有秋风吹动禾黍发出的刷刷悲响和渐行渐远的张生骑的马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哀鸣,此情此景,真真让人柔肠百结,肝肠寸断。因此,这幅画面中的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在莺莺的眼里已不再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它们反倒成了隔断有情人的屏障,成了一种可厌之物,莺莺岂能不急、不怨、不叹、不恨?可见,“一煞”中的这些景物,无一不深深打上了人物情感的烙印,无一不融入了送行者对远行人欲见不能的惆怅、欲诉不得的悲哀、欲哭无泪的凄怆、欲去不忍的眷恋之情,可谓化情入景的绝佳例子。 
王实甫不愧是写景大家,造景高手,他能得心应手地安排调遣自然界中的景物于笔端,让它们皆服从和服务于表达人物情感的需要,景中蕴情,情与景谐,真正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⑤[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译文:(看看)四面的山色(格外苍翠),(张生的)马鞭一挥(已经渐行渐远了),只剩一轮残阳。所有的人间烦恼填满胸中,估量这些大大小小的车子如何能载得起?
赏析:同样是景和情的交融,同时还有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浓浓的离愁表现了出来。愁是一种抽象的、无迹可寻的、难以捉摸的细致感情。但是,骚人墨客们以他们生花的秒笔,把这难以描摹的情感体表现的可知、可感、可见、可闻、可寻。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江水,秦观又将愁说成比江水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由此可见,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可谓是炉火纯青。
⑥[[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译文: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赏析:【出处】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妙处】王实甫化用这一诗句,是为了强调莺莺落的泪,要比白居易听琵琶声落的泪还要多,极言离别之苦。【出处】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妙处】引用乐府诗句,极言两人就此一别,不知何日相见,写出莺莺的不忍别离。两处的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总结:《长亭送别》这一折的内容,在表达情意的艺术上,历来为人称道和激赏。作者写崔张之离情,没有孤零零地纯然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点染;给客观景物涂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让景物为表现主人公的忧闷心理和离愁别恨服务,真正达到了情与景交融为一,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作者表达离别女主角内心的离别之愁,不是用抽象的语言加以描述,而是通过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具体的进行描摹。作者写崔莺莺对爱情的痴情,不是空洞地表现,而是通过用典的手法,婉转地表达,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总之,这篇戏曲,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把情写得生动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汲取其中的手法,丰富我们的写作的技巧。

五、教学内容第三部分:人物形象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的节选内容,思考一下,这几个曲子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①[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比喻恩爱的夫妻。)
译文:年轻时看轻远别,感情不深厚容易遭遗弃。谁不想(两人)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牵。你给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做一个并蒂莲,远远胜过中了头名状元。
②[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译文:暖暖的美酒,(喝起来却)清淡如水,(想来)多半(不是酒而)是相思泪。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离愁别恨(早已)塞满了肠胃。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的虚名小利,(却把)夫妻拆散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你一声我一声长长地叹气。
③[[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
译文:别宴很快就要结束,片刻地相聚,马上就要别离。若不是(在)酒席上子母们应当回避,我真想与(张生)他(像孟光和梁鸿那样)相敬如宾。即使是相聚短暂的时刻;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而食。眼里徒然地留意着,寻思着此事,(都)险些化成了(一块)望夫石。
④[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译文:你不要担心“落第”,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新妻。不要长久地没有消息!我这里让青鸟使者把信频频地寄(给你),你不要再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如果(在外)见了那些美貌女子,再不要像在此处这样留恋。
答案: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假设一下,第二年春天,张生高中状元归来,莺莺到郊外相迎。这个时候,莺莺眼中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还是“西风紧,北雁南飞”吗?我写了半篇的《端正好》,请大家帮我来完成前半部分。(这一道题目,考察的内容是同学对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理解,考察的是大家语言的语言能力;春天的意象:小草、春水、鸭子、暖阳、柳尖、飞燕、桃花、泥土芬芳、绿油油的麦苗、春风、风筝、蝴蝶)
_春风暖_,_锦华地_,_东风拂_,_燕鹊相随_。晓来谁奏春归曲? 应是马蹄轻。

七、内容补充:
①化用诗句: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本篇写旅次乡愁和离情别恨。上片写景。"碧云",写出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草;天接云,水接烟,山接斜阳。自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呈现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下片言情。头两句承上启下,极言相思之情的挚着、深沉。从第三句开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说明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突出离人的孤寂。结尾又推进一步,暗用"举杯浇愁愁更愁"诗意并巧妙地通过"愁肠"把酒滴转化成泪滴。形象地说明离愁别恨已无法排遣。
意境非常的美,正是因为情和景恰当地联系到了一起,才把种相思之情表现得如此的富有艺术的感染力。②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总结:《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即使在中国优秀的古典戏曲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 

 

吴小辉


编辑:作文地带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