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教案

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阿炳在1950》教案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阿炳在1950》教案


一  教学目标
   重点: 1、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 1、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学作特点,注重学习倒叙、插叙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 在文中划出生字词,给其注音并查字典注释。
2. 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二) 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二胡比赛的必奏曲是什么?它便是《二泉映月》。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类的问候和致意。在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中,有一件音乐作品来自中国,就是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阿炳在1950》,揭开《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神秘面纱吧!(板课题)

(三) 正课
1、 了解本文体裁。(用小黑板板出下面内容)




2、 掌握生字,齐读生字。
3、 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1 (提问)阿炳在你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展贴阿炳的画像)
  ○2 (提问)只从外表去了解一个人是肤浅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触摸到阿炳灵魂深处的东西?
    学生讨论结果: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 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提示:为了表示对这位伟大的已逝的音乐家的敬意,面对他留下的灵魂深处的精神遗产,让我们闭目静听,然后用你心目中最合适的词句来形容你对这首曲子的感受。
    ○4 学生谈论、交流感受。
    教师提示:只有感情丰富,经历过人生沧桑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凄婉,给人高山仰止之感的曲子。
○5了解别人对《二泉映月》的感受。
A、读课文14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二泉映月》的感受。
   B、通过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料《月光如泪》,了解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对《二泉映月》的感受。
   ○6 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读出自己根据课文或其它学习资料为阿炳写出的小传,进一步加强对阿炳的人生际遇的全面了解。
4、 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过程和意义、价值。
○1 (提问)为抢救《二泉映月》等文化遗产,文中提到哪些人起到了主要作用?
○2(提问)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抢救文化遗产的过程?请在文划出来。
○3(提问)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哪些意义、价值?请在文中找出来。
5、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1(提问)文中哪些文字在“点”上写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哪些文字在“面”上写阿炳饱经坎坷沧桑的一生?这些文字体现了本文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
   ○2就表达方式和记叙顺序来看,文中还体现了什么写作特点?请在文中体现这些写作特点的句子划出来。
    明确:A、顺叙与倒叙、插叙相结合,多角度、多个人叙述的写作特点。
      B、叙述、说明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提问)文中还体现了什么写作特点?请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来证明。
   明确: A、解说词与同期声相结合的特点。
      B、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6、拓展迁移学习:结合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料《小个子墩子》,在该文中找出能体现顺叙、倒叙和插叙这些写作顺序的句段。
    7讨论:本文并非仅仅写了阿炳在1950年的一些情况,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明确:1950年,有人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8讨论:终观阿炳的一生,阿炳到底是不幸的还是幸运的?
    明确: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化政策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历尽人世沧桑,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四) 小结
1950年成为阿炳的幸运之年,是新中国挽救阿炳的艺术生命,使他的音乐成为民族的,也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就写作特点来看,本文应用了顺叙、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多个人、多角度来展现人物,这是我们要在写作中学以致用的方法。
(五) 布置作业
完成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月光如泪》中的1、2、4、5题。

 (一)月光如泪
赵丽宏
  中国的二胡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的结构,其实和小提琴差不多。琴筒相当于小提琴的琴身,琴杆相当于小提琴的琴颈;二胡两根弦,小提琴四根弦:琴马,弦轴,形状不同,功能相仿;弓的造型虽异,可用的都是马尾。两者发声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弓弦摩擦出声,再经琴声共鸣,奏出千变万化的曲调。所以有西方人说,二胡是“东方的小提琴”。其实,这话有所偏颇。小提琴,据说是由东方弦乐器在西方长期演变而成,到15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定型。二胡,最初并不是汉民族的乐器,而是来自西北民族,所以称“胡琴”,意思和胡笳、胡桃、胡椒类似。然而在西方的小提琴成形之前,中国人早就在拉胡琴了。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马尾胡琴随汉车”这样的诗句,那时是公元11世纪。而到元代对胡琴就有更具体的描写,《元史•礼乐志》这样记载:“胡琴……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这正是现代人看到的二胡。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小提琴,是“西方的二胡”。这当然是说笑而已。
  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二胡拉出的曲子也许最能撩拨听者的心弦。我以为,用二胡拉悲曲远胜于奏欢歌。很久以前,我听过瞎子阿炳用二胡拉《二泉映月》的录音,这是世上最动人的音乐之一。单纯的声音,缓慢悠扬的旋律,带着些许沙哑,在冥冥中曲折地流淌。说它是映照着月光的泉水,并不勉强。然而乐曲决不是简单地描绘自然,这是从‘颗孤独寂寞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声音饱含着悲凉和辛酸,是历尽了人间悲苦沧桑后发出的深长叹息。这是用泪水拉出的心曲,听着这样的音乐,我的心灵无法不随之颤抖。我想,阿炳当年创作这首曲子,未必是描绘二泉,而是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感叹。一把简简单单的二胡,竟能将一个艺术家跌宕的人生和曲折的情绪表达得如此优美动人,实在是奇迹。在感叹音乐的奇妙时,我也为中国有二胡这样的美妙的乐器而自豪。后来,我听到小泽征尔指挥庞大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二泉映月》。阿炳的二胡独奏,变成了许多小提琴的合奏。在交响乐团秦出的丰富的旋律中,我眼前,出现的仍是映照着月光的二泉,仍是阿炳孤独的身影,他黑暗的视野中看不到泉水,也看不到月光,然而谁能阻止他向世界敞开一个音乐家的多情的胸怀?谁能改变他倾诉苍凉心境的美妙语言?我看到,站在指挥席上的小泽征尔,深深沉醉在《二泉映月》的旋律中,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十多年前,在旧金山街头,我曾很意外地听到一次二胡独奏。那是在一条人迹稀少的街上,一阵二胡琴声从远处飘来,拉的正是《二泉映月》。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熟悉的中国乐曲,当然很亲切。可是走近了我才发现,拉二胡的竟是一个沿街行乞的中国人,这是一个中年男人,低着头,阖着双眼,沉浸在自己的琴声里。他拉得非常好,丝毫没有走调,而且,把那种凄楚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远远地看着他,不忍心走到他身边,然而琴声还是一声声扣动了我的心弦。听过无数次《二泉映月》,在旧金山街头,是我听得最伤感的一次。
1、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月光如泪”的理解。
  2.为什么作者认为二胡不是“东方的小提琴”,而小提琴则是“西方的二胡”?(用概括语言回答)
3.作者说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世上最动人的音乐之一”,他的理由是什么? 
4.作者一生中听过无数次《二泉映月》,但认为在旧金山街头听到的是令他“最伤感的一次”,为什么? 
(板书设计)

      














 

吴愈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下一篇:

您可能也喜欢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