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愚公移山》导学案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愚公移山》导学案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主备:罗有志   审核:九年级备课组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 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2、词语
(1)重点实词: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  (    )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也说明了(              )的道理。
10、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  )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       ),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 )观点出发,认为人在(    )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  )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  ),智叟是真正的(  )。
三、练习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惩山北之塞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⑤惧其不已也   ⑥无陇断焉 
⑦年且九十    ⑧寒暑易节   ⑨杂然相许     ⑩吾与汝毕力平险   ⑾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汝心之固 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 已:已经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且秦灭韩亡魏 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商量)   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平险(险要)    出入之迂也(绕道)   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    亡以应(没有)     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    有遗男(遗留)     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1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四)、简答题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  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   题,
我的解答: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罗有志

  
编辑:作文地带

下一篇:

您可能也喜欢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