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初探
语文教案
作文地带题目: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初探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初探
近年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教师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教育要发展 ,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恰到好处地融合到该学科的教学中。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新生事物,许多教师对此还不太了解,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设计不当,甚至是画蛇添足的现 象。下面我就以自己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经验谈谈应遵循的二个原则。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应讲究科学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理论,二是设计制作。
教育理论,这里主要指当代的学习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考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学习理论与之相随相伴,并促进了教育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学习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的基础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由于早期的CAI是由“程序教学”发展而来的,它的创始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初期,其理论基础也就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刻烙印。
第二次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论战,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8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也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转向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计算机CAI的应用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这样一个过程。
第三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时间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成熟阶段。该理论的支持学者们认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流,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理论支撑。其主要观点如下: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下面通过一个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际例子来说明。
澳大利亚有一个小学做了这样一个试验: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 德 莉 亚,要进行的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教学内容。像往常一样,安 德 莉 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 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在图书馆和 Internet 网上查阅资料以后,米 彻 尔和 沙 拉 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年、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决定对米 彻 尔和沙 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 沙 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照片,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来激起人们对希 特 勒的痛恨。”教师对沙 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 ( 例如奥运历史 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 ) 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 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
应该说,尽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技能掌握方面尚有一定价值,但当前主流的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运用。
科学性原则还包括设计制作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主要指设计和制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构合理,操作便捷。
不论是利用网络还是设计课件,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的,完成资源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就结构安排和呈现方式提出最佳方案,最终完成制作。
其次,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包括教育技术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两方面。
所谓“教育技术的适用性”是指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应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呈现方式。还要根据教育资源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主要指多媒体的选用和课件使用的时机设计等。
多媒体的选用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首先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例子就不够合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初,先播放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虽然歌词是苏轼的,但曲调未必就一定符合这首词的内涵,而且从流行歌曲入手教学,也势必影响学生对苏词的感受。尽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场面也比较热闹,但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从内容上来说,违反了适用性原则。第二是形式的选择。图片、影像等直观性较强的媒体,一般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而音乐等媒体的使用,也不能是用以“凑热闹”、“活跃气氛”,它们在培养感受力、想象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听音乐作文或听声音联想等。
课件使用的时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目的明确、设计思路严密、承载信息量大、制作精良的课件,很可能会因教师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的不同,使教学效果产生差异。例如,《骆驼祥子》小说的教学,如果在学生尚未接触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先播放课件中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骆驼祥子》,以看电影代替了学生阅读原著,那么学生再读原著的时候,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头脑中出现的是影片中演员塑造的形象,就会固化人物形象而再也无法从小说的语言描写中产生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这种效果削弱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功能,弊大于利。如果将电影的放映放在小说文本阅读理解之后,请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影片改编的艺术性与不足,然后再进行讨论,无疑就有了鉴赏的性质,不仅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了较为理想的课件,还要注意使用的顺序和时机。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大家的共识。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和交流。
吴林峰
编辑:作文地带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