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发布时间:2022-02-24

  寓教于乐,通过故事启发孩子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让教育更加简单。下面是作文地带网作文地带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历史人物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人物哲理故事篇一

  济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缘),出生于天台,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厮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癫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癫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癫僧绕市廛。活脱脱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

  历史人物哲理故事篇二

  管宁和华歆,是三国时人。

  《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他俩在园中锄菜,锄出了一块黄金,管宁继续锄地,把黄金当瓦片一样对待,而华歆却拿起来,看了看,才扔下。另一次,他们俩正在读书,外边敲锣打鼓,有华丽的车马经过他们的门口。管宁一动不动,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看。华歆回来后,见管宁已经用刀子把他和自己共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了,管宁严肃地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就是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其实,管宁在那一刻要隔开的,何止是席子那边的华歆,更是喧嚣,是浮躁,是利欲,是许许多多按捺不住的心。

  倘若当世还有管宁,不知道他一刀子下去,还能不能剪得动,这现世的纷纷扰扰,以及,说不尽的浮恨与闲愁。

  历史人物哲理故事篇三

  汉代有一个叫朱买臣的人,家里一贫如洗。

  他的妻子耐不了这贫穷,弃买臣而去,嫁作他人妇。

  后来,朱买臣官至会稽太守。他回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前妻和她的丈夫修路,景况凄凉。于是,他把前妻和丈夫一起接入府中,命下人好吃好喝地伺候。一个月后,妻子羞愧难当,上吊而死。朱买臣痛惜之余,给前妻的丈夫以银两,让他好生安葬了前妻。

  贫穷,是人生一场巨大的寒冷。比这寒冷更刺骨的,是人的孤独。最终,朱买臣从这场寒冷中走了出来。然而,更可贵的是,他在腾达之后,不计前嫌,依旧充满感恩地对待弃他而去的妻子。

  朱买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彻骨的寒冷与孤独,喂养出了一颗温暖而宽厚的心。

编辑:Liuxuepaper.Com

作文地带知识拓展:

  • ‌“故事”的英文翻译是“Story”‌。‌

    Story是一个英语单词,主要用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时翻译为“故事;小说;描述;新闻报道;来历;假话;层;一种测量单位(1 story 等于 3.3 米);(Story) 斯托里(人名)”,作动词时翻译为“用历史故事画装饰;说谎”。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适合口头讲述。‌故事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虚构的情节。它们通常与人类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通过记忆和传播,影响着社会的性格形成和文化形态。‌

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建议您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历史人物哲理故事
免费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