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故事1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人:“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
当地人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我说:“怎么可能呢?山不高。”
当地人说:“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然,从山脚登上山顶,我花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是实现的目标。眼里看到的目标是直的,而脚下走到的目标往往是弯的,其间的坎坷、挫折和障碍,不是我们能用眼看到的。
古代哲理故事2
马车夫的故事
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马车夫的妻子得到了这一信息后,便在家中打开一条门缝,向外观望。她本来只是为了目睹一下当朝相国的风采,却不想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国驾车路过家门时,竟是那样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前的大伞盖下,洋洋得意地挥舞手中的鞭子,目无行人,昂然前进,好像替相国驾车,自己也成了相国似的。
晚上,马车夫回到家中,白天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还没有消失呢,妻子就闹着要与他离婚。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马车夫打入了五里雾中,半天摸不着头脑。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问妻子闹离婚的缘由,妻子余怒未消地说:
“晏子是齐国的当朝相国,学问名望在各国诸侯大臣中间有口皆碑,如雷贯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仪表端庄,态度谦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过是给他驾车的一个马车夫而已,却在车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在赶车时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这样胸无大志的人,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我要与你离婚!”
妻子的一番数落,使马车夫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顿感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他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谨慎,终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妻子的谅解。
马车夫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询其中的奥秘。马车夫坦诚地将妻子的批评和自己的决心和盘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动。他不仅欣赏马车夫的妻子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赞佩马车夫知错即改、从善如流的精神。后来,晏子果然在齐国国君的面前,推荐这位马车夫做了大夫。
马车夫的故事说明:只有无知无志之人才会盲目骄傲,而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并能认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会有出息。
古代哲理故事3
秦士好古
秦朝有个读书人非常喜欢古物,即使价值十分昂贵也一定要求购。
有一天,有人带来了一张破席子。亲自上门对他说:“过去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国事,就让孔子坐在这张席子上。”他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席子很古,就用近郊的田地换了它。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人拿了一根旧拐杖来卖,对他说:“这是周太王逃难时所用过的拐杖,它比孔子坐过的那席子要早几百年,您用什么来报偿我呢?”他就把家里所有的资金给了那人。又过了一阵,又有人拿来了一只快腐烂的木碗对这好古的读书人说:“那席子和拐杖还不算很古,我这只碗是夏朝时造的,比孔子和周太王时要古得多。”读书人也深信不疑,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给了这人。
三件古物都得到了,可是田地、资金和家产都已失去,无法解决衣食问题。于是,他披上哀公时的破席子,拄着周太王的拐杖,拿着夏朝时造的碗,到街上去乞讨,说:“哪位做好事的施主啊,如果有姜子牙铸造的钱币的话,请赐一文给我吧!”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盲目好古或者崇洋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为好古而好古,为崇洋而崇洋,不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就会产生拿着宝物讨饭吃的悲剧。
古代哲理故事4
驼背翁捕蝉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议论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学好任何本领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专心致志,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古代哲理故事5
黄布染红了水
——先秦·晏婴《晏子春秋》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之中有一片红水,水中有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枣树,这是什么缘故?”
晏子回答说:“从前秦穆公乘龙舟巡视天下的地理分野,曾用一块红布包了一些蒸熟了的枣儿,到了东海便把布包扔下了。由于那是块红布,所以把水染红了;枣儿是蒸熟的,所以长出的枣树只开花不结果。”
齐景公听宴子答得有板有眼,就笑着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胡乱问问罢了。”晏子也笑着说:“我听说过有这么一句话:假问假答。刚才我也是胡乱答呀。”
楚人隐形
——魏·邯郸淳《笑林》
楚国有个人,家境贫苦,却整日挖空心思想着富裕。
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见上面有“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一句,顿时来了兴趣。于是急忙来到树下,全神贯注地仰起头搜寻螳螂捕蝉时借以隐蔽的那片树叶。树叶随风落下,与原先落在地上的混在了一起,这人无法辨别,就把所有的落叶扫拢在一起装了满满几斗带回家中。
他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拿在手里,问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接连几次都说看得见。这样下去,妻子终于被问得不耐烦了,就生气地说:“看不见了!”
这人听了,高兴极了,以为树叶的确能隐形了,就急急忙忙拿着那片树叶来到集市上,竟当着人家的面直接拿人家的东西。吏卒们立刻上去把他绑到县衙问罪。
县官听了这人的一番自白,被他的荒诞离奇逗笑了,也没治他的罪就把他给放了。
有其母必有其女
——魏·邯郸淳《笑林》
平原县有个叫陶丘的人娶了渤海墨台氏之女为妻。妻子年轻貌美,才艺过人,陶丘与她互敬互爱,感情一直很好。后来妻子生了个男孩,陶丘送妻子回娘家过满月,他在岳母家见岳母已年老色衰,心中不快。等妻子从娘家回来后,陶丘就急着要把她赶回娘家去。妻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就很委屈地询问原因。陶丘说:“我见你母亲年老了,面目丑陋,大不比从前,恐怕你将来年老也肯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要把你遣送回娘家,并没有别的原因。”
失火奇事
——魏·邯郸淳《笑林》
太原有个家里深夜失火,慌忙从屋内往外抢救东西。他本想把一杆铜枪搬出来,却误拿了已烧热的熨斗。他非常惊惋地对儿子说:“真是怪事!火还没烧过来,铜枪却已被烧掉了杆!”
拿火点火
——魏·邯郸淳《笑林》
某人夜里突然发病,他慌忙喊仆人钻火燃烛。深更半夜,一团漆黑,仆人忙乱了好长时间也没点着火,主人却一遍一遍地催问。于是,仆人气忿忿地说:“您催问得这么急真是没道理。现在漆黑一团,您为何不拿火来给我照照?这样,我找到钻火器具,不也容易了吗?”
煮竹席
——晋·陆云《笑林》
蜀汉之地有个人来到吴越之地,主人煮竹笋招待他,他吃得津津有味,就问这是什么,主人告诉他说:“这是竹子。”
这人回到家后,就把竹席放在锅里煮,翻来覆去却煮不熟,他气忿忿地对妻子说:“吴人竟然如此欺骗我!真是可恼!”
古代哲理故事6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平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岁。
古代哲理故事7
薛登是宰相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子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给砸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装称赞他说:“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向皇门边,把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给砸了。
金盛又飞报皇上,皇上要治薛登父子的罪,怒喝道:“顽童!这又作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皇上,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愿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转嗔为喜,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后并没有马上谢恩,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子;而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之手,倒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治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醒悟,立即将金盛斩首示众。
古代哲理故事8
1、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2、人生如玉
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能讲讲我的价
值吗?”老师拿出一块石头,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卖,可别人无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拿着石头到集市上去叫卖,有人愿意出2块钱买这块石头。这个人刚出完价,又来了一些人,大家纷纷说这块石头真光,都开始抬价,一直把石头的价抬到10元钱。学生高兴地回去和老师说:“老师,你这块石头居然能卖10块钱呢!”老师说:“你再把这块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到了黄金市场,有个老者看了这块石头的成色,说里面一定是块宝贝。大家开始竞争这块石头,抬到了1万块钱的价格。学生有些动心了,兴高采烈地跑回去对老师说:“您这块石头居然能卖到1万块钱,真是想不到啊!”老师笑着说:“你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掉。”
学生拿着石头到了珠宝市场,刚一叫卖,就有人出到10万块价格。一眨眼的功夫,石头的价格已经升到了30万块钱。学生忍住了极大的诱惑回去了,对老师说:“想不到您还有这样一块宝贝呀!我的任务完成了,您该告诉我这块石头的价值了吧。”老师对学生说:“这块石头真的是无价之宝,它里面有名贵的玉,但你不识货,它顶多值10块钱。”
启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玉,我们要以珠宝商看玉石一样去审视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价值就越高;有人守着自己的玉一辈子都不打磨,他一辈子就是一块不值钱的石头。这则案例启示我们,去思考人生价值的内涵,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海鸟的坟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个马里恩的岛屿,人迹罕至,是海鸟栖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从1945年英国一支探险队踏上这块处女地之后,不长时间,情况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逆变。
原来,伴随着科考队员的上岛,探险队运输船上藏匿着的几只老鼠也乘机溜上了岛屿。上岛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为岛上食物丰饶的惊人,又没有天敌,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疯狂无度地繁殖起来。8年后致使全岛鼠满为患。科考队员复上此岛后,发现情况不妙,于是一纸电报发回大本营,要求总部速送几只壮猫来抑制鼠患。岂料,随后发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来到岛上的五只壮猫,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灾,反而使岛上那些长期以来不知恐慌的海鸟一下子就成为了猫们轻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肴。这下,猫们便开始彻底改行了——不愿意再去奋力搏击那些壮硕凶顽的大鼠,而是一味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对平和得多的海鸟。若干年后,“肥吃海喝”的五只“始祖猫”一举繁殖到了2500只的惊人数目。而每天落入猫口的海鸟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60
万只之多!“海鸟世界”从此沦为了“海鸟的墓场”。
启示:科考队员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于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按常规而论,猫与鸟原本并非冤家对头,猫与鼠才是真正的势不两立;可一但周围环境发生了特殊的变化,事物的特殊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才出现了“猫改行”。
4、善待“对手”
日本北海岛出产珍贵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人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部都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的价格要比死鳗鱼贵一倍以上,因此没几年的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老渔翁临终时把秘决传授给了儿子。
原来,老渔民保证鳗鱼不死的秘决,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为了求得生存,便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反而把整仓死气沉沉的鳗鱼给救活了。
启示:狗鱼与鳗鱼的“死对头”关系,成就了鱼仓中鳗鱼的生存;反之,没有鳗鱼,渔仓中的狗鱼也是死气沉沉。
5、古今智慧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些写回忆录。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个男孩放学后来这里玩,他们把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很是开心。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来和他们进行谈判。他说:“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每天给你们每个人一块钱。”三个小青年很高兴,更加卖劲地施展着他们的脚下功夫。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给你们5毛钱。”小青年很是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每天放学后,继续去进行他们的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
“两毛钱?”一个小青年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的两毛钱而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你进行表演呢,不干了。”
如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启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老人回到老家想安静地写些回忆录,结果被放学后顽皮玩耍的孩子打破了安静的生活。退休老人根据退休工资及福利只涨不跌及年轻人的逆反心理,采取欲擒故纵,拐弯抹角的方式,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见,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人对三个年轻人的玩耍吵闹没有开门见山地批评,而是抓住了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式,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哲理故事9
北宋学者丁谓拿着诗文去拜访王禹偁。
王禹偁很欣赏他,认为其文采与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可与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自此,丁谓便以孙何为对手。
同年参加科举,孙何高中状元,丁谓名列第四,忿忿不已。
宋太宗知道了此事,不无幽默地对丁谓说:“甲乙丙丁,你既姓丁,该得第四,无须抱怨!”
古代哲理故事10
莫问前程
【战国】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背景介绍】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偷生?是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随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春秋】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背景介绍】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由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举烛”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随感】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人师难遭
【东汉】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尚友录》
【背景介绍】
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几次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
【随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
古代哲理故事11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古代哲理故事12
鸩鸟和毒蛇
鸩(zhen)鸟和毒蛇都是带有剧毒的动物。鸩鸟的羽毛可以在酒饭里下毒,能够致人死命;毒蛇一口下去,牙里的毒液也足以使人死亡。
有一次,鸩鸟和毒蛇相遇在一起,鸩鸟扑打着翅膀,准备把毒蛇啄起来吃掉。
毒蛇急中生智,赶紧说:“喂,别吃我,快别吃我!人们最厌恶的就是有毒的东西,你身上带有剧毒,都是因为吃了我们毒蛇的缘故。我的`毒是没有办法除去了,可是你还有机会,只要你不吃我,身上就不会再有毒了,人们就不会厌恶你了!”
鸩鸟冷笑了几声,开口说道:“你这条可恶的毒蛇,少在这里花言巧语,我不会相信你的鬼话的!”
鸩鸟加了把劲,把爪下的毒蛇按得更紧了,接着说道:“你说得很对,我的确有毒,但是人们所厌恶的只是你,而并不是我。你的毒牙里带有剧毒,专门用毒牙去咬人,置人于死地。你是主动去害人,人们自然痛恨你。而我就不同了,我从不用毒去害人,就是偶尔有人用我的羽毛去做些图谋不轨的事,也只是极少数心术不正的人所为,并不关我什么事。我不但不害人,还是毒蛇的天敌,我帮助人们消灭你,所以我是人们的好朋友,人们喂养我来捕杀你。你才是真正的害人精,今天我决不会放过你的!”
话音未落,鸩鸟就猛地啄了下去,把毒蛇吃掉了。
鸩鸟和毒蛇都是有毒的动物,后者死有余辜,前者却深得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它们一个是用毒来害人,一个是为了帮助人才会有毒。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从表面上去区别,而应该深入其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古代哲理故事13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道理: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古代哲理故事14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
叹息:“唉,好琴啊!”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近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席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古代哲理故事15
郭文本是唐文宗时皇宫内一名普通的士兵,可是这个人很聪明,懂得巴结主子和上级官员,因而上下关系搞的非常好。不久就被分配到皇太后宫中当差,成了皇太后的亲兵。为了博得皇太后的欢心,他硬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送进了宫里。他就有这么两个女儿,他老婆因此和他大闹了一场,可是郭文有自己的打算,他骂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心想我还要指望着这两个女儿升官发财呢。郭文的两个女儿也被分到皇太后身边做侍女,临进宫前,郭文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女儿们如何在宫里当差,如何讨皇太后欢心等等。
皇太后得知郭文把自己的一对女儿也送进了宫里,心里很是感激,亲自接见了郭文,对他很是客气,还赏赐了他不少的金银财宝。郭文更是趁此机会拼命的奉承皇太后,并且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皇太后见他这样忠心耿耿,就许诺说将来一定要给他一官半职。郭文心中窃喜,可嘴上还是说:“太后,小人没什么本事,书读的也不多,不能胜任啊。”皇太后越听他贬低自己越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不久,皇太后就和皇帝唐文宗说了郭文一家的事,要求皇帝给郭文赐个官。唐文宗也是个大孝子,看到母亲这样欣赏郭文心想一定错不了,于是就派郭文去某地做了县令。
朝中的大臣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议论,大家都说郭文用两个女儿换了个县官做,不合朝廷礼法。于是工部侍郎柳公权对唐文宗说:“皇上,凡是朝廷命官,都必须是经过严格考核的人才,绝不能采用不正当的途径任命啊。”唐文宗有些为难的说:“寡人知道,可是郭文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献给皇太后,皇太后很欣赏他,而且皇太后还亲自接见了郭文,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我也不愿违背皇太后的旨意啊。”柳公权说:“皇上,即使郭文有再大的本事,没有经过考核就任命他官职,人们也会说他是沾了两个女儿的光啊。”唐文宗面有难色,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柳公权说的不错,可是也不好违背皇太后的意愿啊。柳公权看到唐文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就说:“皇上,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在经过瓜田地的时候不要弯腰提自己的鞋子,当走到李子树下的时候不要抬手整理自己的帽子,以免人家怀疑你是在偷瓜摘李啊。”唐文宗听到这,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心一横,也顾不得皇太后高兴不高兴了,毅然罢免了郭文的官职。
编辑:Liuxuepaper.Com
作文地带知识拓展:
“故事”的英文翻译是“Story”。
Story是一个英语单词,主要用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时翻译为“故事;小说;描述;新闻报道;来历;假话;层;一种测量单位(1 story 等于 3.3 米);(Story) 斯托里(人名)”,作动词时翻译为“用历史故事画装饰;说谎”。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适合口头讲述。故事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虚构的情节。它们通常与人类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通过记忆和传播,影响着社会的性格形成和文化形态。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