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在还没出国学习之前,就一直幻想着出国后的美好生活,比如说 "租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屋,养一条小狗,在学校能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并且保持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为A,熟悉这里的生活环境后再买一辆车游遍美国的各个角落等等"。这些都可以算是我出国前给自己立下的小目标,少完成一个都不算圆满的留学生活。
在我顺利的被某一知名的美国州立大学录取后,我非常开心,因为大洋彼岸的美好生活已经近在咫尺了,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即可。
时间终于等到了出国的那一天,虽然在与父母离别时有诸多的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对那一切未知的新鲜事物的期待感,出行前父母对我的谆谆教诲我已将其抛在脑后,心里只想着 "我就快来了美国,再等我13个小时就好!"
在到达美国后,我迫不及待的前往学校报道,然后提着行李去宿舍见我的新室友,室友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阳光上进的,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对接下来的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因为我个人觉得室友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完美的校园生活来说,如果室友选的不好,不会相互尊重的话,那每天的心情会非常糟糕,连寝室也不愿意回)。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在美国生活的这1个月里,我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基本上都是一栋宿舍楼的。起初我感觉特别的开心和满足,因为总算是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集体,但是有一点让我感到不太满意的是,虽说大家是一个集体,但是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需要大家一起完成吗,这难道是所谓的 "团队精神"?打个比方,比如有个人想去银行取个钱,都会要求大家一起去。又或者是非常晚的时候将近12点多钟,团队里面其中一个人肚子很饿于是要求大家陪他一起吃夜宵,在那个时间点,大家都是非常困的,稍微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思考的人都不会要求再那么晚的时间段集体陪他,可他硬是去每个人房间拉人,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我自己能够控制的自由时间非常少,完全就是每天陪着朋友到处瞎逛,但是我又不好意思对朋友说出拒绝的话语,因为我觉得拒绝同行就代表着你想远离这个圈子的,那自然而然别人也不会什么事都要喊上你一起了,所以我就从内心开始告诉自己 "学会接受这种所谓的团队精神,不是每件事情都是顺心顺意的"。
国外的留学生活之中,自然少不了攀比这个 "参与者",尤其是在朋友之间。攀比的项目通常来说有5个,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和自身家庭背景。起初我也是一个没有攀比心的人,但是渐渐看着身边的人穿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新潮服饰和国际品牌,我就开始在想,自己没有一两件这种撑场面的衣服会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一旦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后,购物买东西就成为了我每天的 "必修课程",每天的大半时间都在看购物网站、微信代购的朋友圈、查询国际快递到哪了。
这种攀比之心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在我认识的人之间,其中最 "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同学A去同学B的寝室等他一起吃饭,同学A扫了一圈地上的鞋子之后突然说了一句 "诶,你这地上的鞋子价值加起来都没我脚上这一双贵啊"。我现在都能想象出当时那种尴尬的气氛。
久而久之这种事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唯独上面那个例子是我觉得比较新鲜有趣的,我觉得其实人人都有虚荣心,包括我自己,但是我觉得你的虚荣心在哪方面体现,在什么样的场合说怎样的话,说话的表达方式又是怎样这些都特别的重要,这不仅是你自身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也充分体现你的情商水平,这些客观因素也决定着你吸引什么样的朋友围绕在你身边。
在这所谓的朋友圈子里待了将近3个月后,出国前的激情和斗志早已被国外的吃喝玩乐磨灭。我的成绩在学期末时也一落千丈,这让我感到既失落又懊悔,因为这半年来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是有价值的,付出的努力还不如当初专心学习托福的1个多月时间,可笑的是在国外每天跟爸妈视频还得强颜欢笑的告诉他们我一切都好,学习已经走上正轨,现在的我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到底是脸皮有多厚,连至亲的人都欺骗,生活不会欺骗你那才是 "奇迹"。
最后我思考了很久,决定回国休学半年,脱离这个是非之地,转移到一片新的环境,开始我新的征程。我的离开并不会对我原有的那个圈子造成任何悲伤情绪,他们还是继续过着他们向往的精彩生活,没有了我,还有其他千千万万个与他们能产生共鸣的人可以作为新成员加入他们。在那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除了父母外,永远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很重要在别人眼里,还有其他很多可以替代你的人选,只是你恰好的出现在了这个圈子边缘,以你的孤独与好奇为 "媒介"把你推进了那所谓的圈子,你的存在不值一提"。这件事对我的性格影响非常大,我开始从外向的人变得越来越孤僻,也慢慢学会与自己变成 "最好的朋友",这种心理路程的转变我会在往后的文章中提到。
在休学的半年内,我开始努力的提升自我,每天上10小时的课程,课程包括了英语,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然后晚上回去在抽一小时时间看书。这样一个自我约束的过程,就是为了弥补我那半年来的浪费。我那颗跌宕起伏的心总算是又安定了下来,充分的计划着接下来去到新学校的安排以及目标。(学习的过程很重要,人和事都是你成长的见证)
到了8月份的临别之际,父亲的好友也是对我整个心境影响非常深的一位师傅告诉我 "孩子在进入大学前,先在校门口停留5秒并想想,你来到这的目的是什么,想好了再进去,另外你去这么远的地方求学,记住你是去修行的,修的不仅仅是你的学业还有你的心境"。这句话直到现在还宛如那寺庙的钟声一样时时回荡在我脑海里,那时我心里发誓一定要做到认知与实践一定要统一,也就是王阳明说的 "知行合一"。(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要点,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在当代著名思想隐士熊逸的书中 "王阳明之一切心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所以我也每天在提醒自己做自己的 "教练"。这个 "教练"其实也就是自我约束,每当我马上要做出错误行为的时候,这个 "教练"都会非常及时的出来提醒我 "你该做这件事吗?你知道将会引发的后果吗?"我自己也很享受这种被约束的感觉,因为我就是想要超过无数个同辈人或者比我年纪大几岁的人,甚至比我大一轮岁数的人。不论有多少个人需要我去超越,但是倘若我没有那种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那还谈什么以后能够拥有海阔天空,只能成为社会上的 "受害者"。
总而言之,我该 "上路了",新的挑战即将来临,能否做的比说的好听就看我自己了。
编辑:Liuxuepaper.Com
作文地带知识拓展: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