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有感于英雄孟祥斌 孟祥斌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 他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典型,是我部弘扬胡主席倡导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代表,是深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部队全面建设的先锋,是奉献第二故乡、建设和谐金华、打造平安浙江的楷模。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难关头奋不顾身,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救人行动中,源于他忠诚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源于他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人民利益甘愿牺牲一切的可贵品质和奉献精神;源于他为人真诚、待人友善的朴素情感和高尚情操。入伍10年来,他继承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自己严格要求、克勤克俭,对他人热情慷慨、无私帮助,对组织忠贞不渝、默默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人生、什么才是生活,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英雄已逝,精神长存。 孟祥斌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永远行进在我们的队伍当中,永远飘扬在我们的旗帜上,永远伴随在我们的奋斗中。让我们高呼英雄的名字,继承英雄的遗志,踏着英雄的足迹,自觉学习他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忠诚使命、拼搏进取的崇高追求;学习他顾全大局、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学习他热情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学习他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慨,努力做新时期的好党员。
以他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而震撼中国、感动社会。他是人民群众自发发现、认知和推举的一个典型人物。孟祥斌事迹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道德意义。孟祥斌以他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而震撼中国、感动社会。他是人民群众自发发现、认知和推举的一个典型人物。孟祥斌事迹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道德意义。 舍己救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是人类道德的制高点。但是这个制高点是一种道德积累集中迸发的结果,其行为是建立在基本的道德之上的。孟祥斌舍己救人的瞬间行为,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教育成果的一种集中体现。孟祥斌的成长与他个人的家庭教育,爱人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尤其是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基础教育作用于他,使他首先具备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这个基础越扎实、越深厚,在关键时刻就越有自觉的道德行为表现。所以,我们在研究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时,要十分重视那些需要经常进行的做人准则、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基本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唱高调、搞空洞的东西。比如,要求人不能自私自利,要乐善好施,要有仁爱之心,要敬老爱幼等。我们对社会的道德要求不可能都按照舍己救人这个最高标准,但舍己救人这个最高境界是建立在一般道德基础之上的。 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一名淘粪农民而牺牲。这个典型的宣传引起了一场争论,有人疑惑,以一个年轻大学生的生命去换取一个淘粪农民的生命是否值得。这一次孟祥斌救的是一个因网恋而轻生的女青年,尽管也有异议,但舆论主流并不是过多地讨论救这个人值不值的问题。特别是孟祥斌妻子叶庆华的态度更令人感动。当被救女青年跪在她面前时,她以大度宽容的态度对她说:只要你好好活着,就是对我丈夫的最好报答。这种宽容在个人是一种胸襟,在社会应该说是人们在如何对待不同层次群体的认识上的一个进步。今天,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上。而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不是从法律意义上),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与物质文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愿望越发强烈。曾有人担心,物质利益原则会使人们物欲横流,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哀叹今不如昔。从一时、一事和一地看,有些道理,但从长远、整体和全局看,显然失之偏颇。孟祥斌牺牲后,金华人的救助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英雄的感情和敬仰说明,我们不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而担忧,我们的社会道德不会倒退,反而会越来越好。物质文明必然推动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不仅已经在孟祥斌效应中得到验证,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和提升充满信心。☆ 在今天,出现孟祥斌这样一个人物,并不是偶然的。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在什么地方?舍己救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遗产之一,舍己救人不是每个民族都能做得到的。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欺负过人,我已经活了快一百岁了,算是“五朝元老”,从我看到的,听到的,中国没有欺负过别人,一直在真诚地帮助人,近几年来,我国给予了非洲一些国家很多援助。有些国家,他们如果去了非洲,都想捞一把,我们中国不是去捞一把,而是真诚地帮助非洲那些弱小国家自己强大起来。历史上是这样,到今天,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更不在话下。所以,应该号召全国13亿人民,都向孟祥斌学习。 同时,孟祥斌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说已经超出了国界,他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代表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孟祥斌,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他。 仁者爱人 人恒爱之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在孟祥斌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和一种力量;而这种理想、信念和力量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的丰厚土壤之上,生根发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孟祥斌同志的英雄行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孟子说过:“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深厚积淀,使孟祥斌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面对冰冷的河水和十米高桥,孟祥斌用自己的年轻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推向峰巅,也把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中“仁”与“勇”的真实含义进行了完整地诠释。因此,作为《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我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祥斌的推荐辞中这样写道:“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土壤中汲取新的营养。2008年2月17日《感动中国人物》2007年度评选颁奖晚会上,孟祥斌妻子叶庆华行的一个军礼,震撼了无数人的内心;“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只是做了一件军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一句平凡的话,令无数人潸然泪下。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孟祥斌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奋力一托,托起的是一种生的信念,是一种愿为祖国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精神,是一种对待事业和工作的无限激情。这种精神的力量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种“感动”实质上是英雄事迹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强烈共鸣,是人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孟祥斌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教材。我们不但要宣传孟祥斌的英雄事迹,更要学习他的崇高精神。而这种学习,就是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从传统中积蓄力量,给优秀的传统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7103850.html 舍己救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是人类道德的制高点。但是这个制高点是一种道德积累集中迸发的结果,其行为是建立在基本的道德之上的。孟祥斌舍己救人的瞬间行为,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教育成果的一种集中体现。孟祥斌的成长与他个人的家庭教育,爱人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尤其是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基础教育作用于他,使他首先具备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这个基础越扎实、越深厚,在关键时刻就越有自觉的道德行为表现。所以,我们在研究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时,要十分重视那些需要经常进行的做人准则、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基本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唱高调、搞空洞的东西。比如,要求人不能自私自利,要乐善好施,要有仁爱之心,要敬老爱幼等。我们对社会的道德要求不可能都按照舍己救人这个最高标准,但舍己救人这个最高境界是建立在一般道德基础之上的。 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一名淘粪农民而牺牲。这个典型的宣传引起了一场争论,有人疑惑,以一个年轻大学生的生命去换取一个淘粪农民的生命是否值得。这一次孟祥斌救的是一个因网恋而轻生的女青年,尽管也有异议,但舆论主流并不是过多地讨论救这个人值不值的问题。特别是孟祥斌妻子叶庆华的态度更令人感动。当被救女青年跪在她面前时,她以大度宽容的态度对她说:只要你好好活着,就是对我丈夫的最好报答。这种宽容在个人是一种胸襟,在社会应该说是人们在如何对待不同层次群体的认识上的一个进步。今天,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上。而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不是从法律意义上),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与物质文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愿望越发强烈。曾有人担心,物质利益原则会使人们物欲横流,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哀叹今不如昔。从一时、一事和一地看,有些道理,但从长远、整体和全局看,显然失之偏颇。孟祥斌牺牲后,金华人的救助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英雄的感情和敬仰说明,我们不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而担忧,我们的社会道德不会倒退,反而会越来越好。物质文明必然推动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不仅已经在孟祥斌效应中得到验证,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和提升充满信心。☆ 在今天,出现孟祥斌这样一个人物,并不是偶然的。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在什么地方?舍己救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遗产之一,舍己救人不是每个民族都能做得到的。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欺负过人,我已经活了快一百岁了,算是“五朝元老”,从我看到的,听到的,中国没有欺负过别人,一直在真诚地帮助人,近几年来,我国给予了非洲一些国家很多援助。有些国家,他们如果去了非洲,都想捞一把,我们中国不是去捞一把,而是真诚地帮助非洲那些弱小国家自己强大起来。历史上是这样,到今天,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更不在话下。所以,应该号召全国13亿人民,都向孟祥斌学习。 同时,孟祥斌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说已经超出了国界,他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代表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孟祥斌,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他。 仁者爱人 人恒爱之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在孟祥斌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和一种力量;而这种理想、信念和力量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的丰厚土壤之上,生根发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孟祥斌同志的英雄行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孟子说过:“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深厚积淀,使孟祥斌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面对冰冷的河水和十米高桥,孟祥斌用自己的年轻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推向峰巅,也把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中“仁”与“勇”的真实含义进行了完整地诠释。因此,作为《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我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祥斌的推荐辞中这样写道:“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土壤中汲取新的营养。2008年2月17日《感动中国人物》2007年度评选颁奖晚会上,孟祥斌妻子叶庆华行的一个军礼,震撼了无数人的内心;“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只是做了一件军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一句平凡的话,令无数人潸然泪下。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孟祥斌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奋力一托,托起的是一种生的信念,是一种愿为祖国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精神,是一种对待事业和工作的无限激情。这种精神的力量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种“感动”实质上是英雄事迹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强烈共鸣,是人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孟祥斌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教材。我们不但要宣传孟祥斌的英雄事迹,更要学习他的崇高精神。而这种学习,就是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从传统中积蓄力量,给优秀的传统不断赋予新的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