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除了语言,联系讲者和听者心灵的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是感情,感情作为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是人内心纷繁、微妙的情绪和情感的总和,如果在演讲时能将人的丰富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听众一定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下面是作文地带网作文地带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演讲的抒情方式有哪些,欢迎借鉴参考。
寓情于事理
演讲者由于感情的萌发,产生演讲的冲动,演讲的全部过程都必须有感情的积极参加,观察生活需要感情,构思讲稿需要感情。
依附于事的抒情,是通过叙述抒情,人的感情是由客观事物, 特别是社 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引起的,用叙述方法把事件介绍出来,又把情感抒发出来,这种叙述因事而动情,寄托于事,叙述含情。
蔡朝东的《理解万岁》中,叙述了自己耳闻目睹的老山战士们大量生动的事例,叙述中,演讲者动情,听众动容,效果甚佳。
依附于理的抒情,是通过议论抒发感情,说理,首先就要动之以情,使情与理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曾听到一位大学生的这样一段演讲:今天的中国出现了不少杰出的改革家,我也要做改革家,更想超过他们!也许这样就会遭来非议,但对这些我毫不在乎。因为我认为,失去争论的世界是冷清的世界,缺乏争辩的 理论是僵化的论;一个不被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争论中 被认识,真理在争论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大伙为他投以热烈的掌声。
依附于理的抒情、议论受着主观感情的支配,这种议论,有时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只是抒情的一种手段,在洋溢着演讲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中,流露出演讲者的思想。
寓情于声音
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借助声音来表达的。要使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出来,须寓情于事理之中,还须寓情于声音。
大作家萧伯纳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 时却无能为力。例如‘是’字,可以有五十种说法,‘是不是’也许有五百种说法,可是写法只有一种。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由不同的思想感情引起的,也是按照思维规律进行的。
演讲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它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艺术加 工,有计划、有安排的语言,在发声方面不仅要求字音准确,把每个字著清楚地送到全场听众的耳朵里,还要求声音优美动人,音量运用适当,感情表达真实,感染力强,能够利用声音将演讲者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演讲会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神态自若的演讲者以跌宕起伏的节奏,清晰响亮的声音,激起了千百名观众感情的波澜,激昂时,那高亢铿锵的音 调如进军号角,声震大地;平静时,那娓娓动情的谈吐,似潺潺的小溪、清澈流畅;沉郁时,那宽厚低沉的音色,又象呜咽的萧声,舒缓而又深沉。
一般说来,用激昂热情的声音,表达号召;用粗而硬的声音。表达愤怒与谴责:用肃穆低暗的声音,表达悲痛;用硬与沙哑的声音表达神秘;用金属般华丽的声音,表达豪情满怀。只有在深入细致地研究语义的基础上,才 能按照语义所揭示的内涵,而不是表面字义,选择恰当的语音。
寓情于态势
演讲,作为表演性较强的讲话艺术,除了语言表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演讲效果之外,还有其它寓有表演性的非语言的特殊形式(手势、动作、表情)也将直接或间接地给予演讲效果以不同的影响,无论是现代社会语言学 知识,还是实际的社交经验都告诉人们,不同的手势,不同的动作。不同的 表情,皆可以表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等。
手势是演说态势的主要形式。手势语言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 断,手指微摇表示蔑视或无所谓,双手摊开表示无可奈何,右手紧握拳头从上劈下表示愤慨、决心等等。
除了手势,还有身体的动态,美国学者约翰·哈斯灵说:为了强调某个重要的观点,身体挪动能缩短你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缩短时,较大的亲密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一个演说者的头部、身躯、双脚 三个部位的动作变换,更能增强表达效果。如头部的倾斜度及微微摇摆可以表示出各种感情变化。身体的前倾后仰或左右移动会令人产生端庆、昂扬或 狂热、颓唐等不同感觉,双脚的变化也使听众留下稳健或轻浮的印象。
演说者的态势是内在的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应是生硬的,附加的,做手势是为了帮助表情达意,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纯属画蛇添足了,态势语言表现情感,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规定的角度,不受先人的制约,也无需 导演的引发,它需要自己创造,一般不要过频、过大,贵在自然潇洒。
liuxuepaper.com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