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发布时间:2021-12-28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下面是作文地带网作文地带小编为您整理的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不入虎穴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千里迢迢,来到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不入虎穴这个成语常和焉得虎子连用,意思是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在颍(yǐng)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爱惜名声,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慢慢地变坏了的。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陈实说到这里,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duò)落到了这般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饶,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说完,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绝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这句成语。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窃贼的代称。后来梁上君子还用来比喻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三: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四:大器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yǎn)的人。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棍,不好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求师爱学。由于他很有灵气,再加上学习刻苦,所以他后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性情沉默,不好讲话,人看起来也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显露头脚,崔林年纪大些的时候,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语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编辑:Liuxuepaper.Com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建议您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免费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