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去年12月底,王宽被提名为20xx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昨晚的颁奖现场,当王宽和老伴王淑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
王宽,74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6个孤儿。
夫妻俩的退休金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茶楼不比舞台,他的点唱率却并不高,常常坐冷板凳。于是,66岁高龄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他并不期待掌声,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17年栉风沐雨,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5个来自淮阳农村的孤儿管王宽和他老伴儿王淑荣叫爷爷和奶奶,他们很小的时候没了爹妈,就管我的儿子和女儿叫爸爸和妈妈,我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很温暖、很幸福。王淑荣欣慰地说。
17年来收养6名孤儿,并培养他们成才,其间历尽艰辛。我做的事儿没啥可说的,人都有怜悯之心,搁谁都能做到,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不帮他们,心里不安。王宽平静地说。
大爱无言,浸润无声。前不久,屡获殊荣的王宽入围央视20xx感动中国候选人。12月28日,记者走近王宽,聆听和感受一个关于美德和善行的爱心故事。
忘不了浓浓乡愁
当天下午三点,记者如约敲开王宽家的门,客厅里很热闹,几个年轻人或坐或站,聊得正欢。今儿有几个孩子回来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很快乐。王淑荣说。
73岁的王宽尽管刚出院不久,但看起来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其实,我做的都是平常事儿,没啥可写的,别人都能够做到。要说与别人不一样,那就是我在青藏高原坚守26年所形成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好作风。王宽认真地说。
1942年,王宽出生于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淮阳是豫剧的‘戏窝子’,当时有好多剧团,并经常下乡演出,这给我带来很大影响。王宽说:在开封培训一年后,1956年我就从一马平川的中原来到了青藏高原,进入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就是在当年那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革命年代,作为一名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我生命的底色。经常有人问我,‘为啥能十数年如一日做好事?’我认为根源就是这个思想基础。
但是,重重山关隔不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那时交通极其不便,再加上其他原因,作为家中独子的王宽根本没办法回家,父母全靠姐姐和妹妹照顾。后来回家探亲时,听着亲人讲述乡邻对自家的种种照顾,王宽既愧疚又感动:老母亲生病,大半夜里,村上几个年轻人硬是用担架把她抬到医院。这种乡恩乡情,我咋回报?这辈子,乡愁都不能忘。
1982年,王宽偕夫人王淑荣考入郑州豫剧团,随后任业务团长。回到郑州工作,离家乡近了,慰藉乡愁的机会就多了。每次回老家,乡亲们都很热情,围得满屋满院的,乡亲们说‘你们是郑州的豫剧名角,给大家唱几句吧’,我们就给他们表演一段儿,那种感觉很幸福。王宽回忆道。
每次回家,他都带一两千元,看村上谁家困难,都会给个三百五百的,有时候连回来的路费都不留。王淑荣说:他不能看到别人受苦,看着或听说谁家可怜,他要不帮,心里就难受。
见不得孤苦伶仃
1998年的一次回乡探亲,让王宽从此与孤儿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往常回乡探亲一样,在王宽的舅舅家,乡亲们又热情地围满了院子。就在这时,一个孩子吸引了王宽的目光。
当时那个小孩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畏畏缩缩地既想靠近我们,眼里又流露着惊恐。当时的眼神儿,令人心疼,至今难以忘怀。王宽说:乡亲们给我介绍,说这个孩儿叫袁钱粮,8个月时父亲患病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拉扯着。
随后,村上的一位教师又带着他们见了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汪文胜、汪雯、汪欣三兄妹,看着这三个孩子,我爱人当时就哭了,我心里也不好受。王宽至今说起,仍语声哽咽。
乡亲们还带着他们见了一个叫汪海波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重病欠了6000多元,家里一贫如洗。
回到舅舅家,王宽和老伴儿心情沉重。这个时候,海波的母亲就哭着找来了,跪求我们把海波带走。念及她实在无力抚养,我们把海波带到了郑州,另外几个孩子的生活费及学费则由我们承担。王宽说:后来这几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们索性把他们全部接到郑州。还有一个和我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的孤儿,没法接到郑州,则由我们负责生活费用,18岁时去世。
孩子们来到郑州,当务之急就是上学,但由于没有郑州户口,王宽又拿不出借读费,入学就读极为不易。王宽和老伴儿挨个到学校去求,多次被拒后,南阳路一小答应接收5个孩子,并免收借读费。
王宽和老伴儿高高兴兴地回了家。刚到家没多大一会儿,他就喊着让打120,说心脏难受得很!王淑荣说:到了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我当时就一个念头,‘他要是没了,我们娘几个怎么过’。
王宽脱离危险后,儿子、女儿及亲属都反对将那些孩子接到郑州,你可怜孩子帮他们,我们支持,但你的身体也不好,经得起折腾吗?我知道儿女是心疼我,但我决定了的事儿谁说都没用,既然养了这几个孤儿,就要负责到底。王宽说。
为糊口茶楼卖艺
王宽的住房也不宽敞,只有104平方米,一下子多了5个孩子,再加上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这个家显得很拥挤,没办法,男孩女孩只好分别打地铺睡觉。
夫妻俩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才3000多元,供孩子吃饱穿暖和上学,显然是杯水车薪,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也算是个名人,怎么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不拦你,你这身体也受不了啊!一说要去茶楼唱戏,王淑荣坚决反对。但眼见生活捉襟见肘,王淑荣又不得不答应丈夫。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曾称赞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但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其正统表演在茶楼里并没有受到茶客们的看重。与年青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上台率高的年青演员有时一晚上就能挣上千块,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台一次,挣60块钱。王宽感慨道:有时候整个晚上也没人点唱,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惹得很多人说闲话。心里也难受过,但想到我是来挣钱养家糊口的,倒也释然。
为孩子,王宽想得很周到。除了文化课学习,他有意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有利于将来谋条生路。王宽对妻子说,咱要早些教孩子们一技之长,也好让孩子将来谋条生路。先是教他们唱戏,收效甚微,后来让他们自选学习一种乐器,效果很好。王宽说。
每天早晨上学之前,王淑荣都会带孩子在金水河边练功,熟悉的人才知道王宽夫妇做了收养孤儿的义举,随后引起媒体关注。感谢媒体报道,我在茶楼的‘点唱率’高了起来,那时腰里带着BP机,有时一晚上能跑五六个茶楼。王宽说:也有人直接拿500块钱给我,说王老师你唱不唱都行,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后来,王宽还学习川剧的变脸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我的变脸是变成花脸就唱花脸,变成老生就唱老生,把脸谱和人物角色结合起来,受到茶客们的欢迎。
在10年的漫长岁月里,年过花甲的王宽老人辗转郑州市各大茶楼卖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只为给几个孩子无忧的学习和生活。
好家风大爱传承这么多年,如果我还做点事儿的话,要感谢我老伴儿的支持,她真是个难寻的好人。‘我主外、她主内’,我在外面想法挣钱,她在家把几个孩子的吃喝拉撒料理得井井有条。王宽感激地说:她是西安人,但从不嫌弃农村人,啥时候老家乡亲来,她都是热情招待。
说起收养孤儿,王淑荣毫无怨言:没啥抱怨的,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抚养几个孩子最大的感受。
前几年每次给这几个孩子洗澡,我都会累得满头大汗,海龙就悄悄地把海波叫到跟前问‘将来奶奶病了,你会不会给她洗澡?’;孩子们心疼爷爷奶奶,主动要求买一套彩笔,上课时轮流用;小汪欣凉鞋坏了,不让奶奶买,自己用图钉修理;孩子们逃学上网、小文胜叛逆离家出走一桩桩、一件件,说起孩子们的点点滴滴,王淑荣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欣慰。
最小的汪欣今年刚大学毕业,谈起爷爷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乐善好施的精神影响了我,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经常跟着爷爷奶奶‘组团’到街头、公园进行募捐,帮助别人。曾经到老年公寓和福利院义演,为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筹集善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这家人已经捐出善款100多万元。
王海龙说,是姥姥、姥爷赐予他善良的基因,让他知恩、感恩、施恩,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去年6月6日晚上,在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王海龙代表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梦想:希望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在现场观看演出的王淑荣当即泪流满面。随后,王海龙将所获25万元梦想基金捐献给西安一位尿毒症病人。
liuxuepaper.com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