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2-02-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即“表述自己的意思”。西部农村小学由于自然、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的制约,致使学生作文存在着僵化、呆板、思维固着、无话可说等方面的问题,做为教授语文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需要反思作文教学的误区,从中有所启迪,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一条健康、绿色的道路。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4]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liuxuepaper.com

本文地址: http://www.liuxuepaper.com/m/zw/117661.html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建议您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