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了蒋光宇先生写的《10000小时定律》,读后很受启发。
书中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国心理学家安德斯研究了“天才是如何脱颖而出的”这一课题。
安德斯把小提琴班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由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第二组由较优秀的学生组成,第三组由较落后的学生组成。这三组学生都回答了同一个问题:从第一次接触小提琴开始,至今练琴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从这三组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到,从5岁到8岁这段时间,他们练琴的情况基本相同,但到了8岁之后,他们的练琴时间产生了较大差别:第一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练琴的时间也在不断增加,比其他学生的练琴时间多许多。具体来说,9岁时每周约为6小时,12岁时每周约为8小时,14岁时每周约为16小时,20岁时每周约为30小时。这就是说,学生到20岁时,第一组练琴时间达到10000小时,第二组达到8000小时,第三组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
通过研究,他们得出如下结论:没有什么演奏天才,没有谁不经过刻苦训练就能成为卓尔不凡的演奏家。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都需要经过10000小时的刻苦训练。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训练少于10000小时。
读了这本书,我很受触动。我学小提琴已经有几年了,但是我总觉得练琴是很枯燥的,练琴时拖拖拉拉,贪玩,总是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时间,学习进度很慢。读了这篇文章,联想到邓亚萍练乒乓球的故事和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我更加理解了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0000小时定律可以给渴望有所成就、有所贡献的人一个启示:在某个专业领域,坚持10000小时刻苦训练的过程,就是从平凡走向超凡的过程,就是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过程,甚至是决定命运、收益终身的过程。
来源:作文地带整理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