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而战 ——读《潜伏》有感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景物,无不勾起古代文人无限情思。而风是抽象的概念,既寄托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阵阵哀思,也蕴含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旷达情怀。地下与地上是两个截然
作文地带文章:为信仰而战 ——读《潜伏》有感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景物,无不勾起古代文人无限情思。而风是抽象的概念,既寄托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阵阵哀思,也蕴含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旷达情怀。地下与地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我们生活在万物峥嵘的世界中,沐浴阳光普照,任凭微风拂过面颊,感受着山的雄奇与水的澄澈。而地下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却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思维的较量和孤独的承受,剩下的就是无尽的黑暗……《潜伏》深深地震撼了我,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为了党的理想,甘愿为祖国献身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我们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这些可敬的人们,牺牲了太多太多。为了信仰,左蓝告别了相爱的人,最终为了保护同志而英勇牺牲;为了信仰,余则成在刀尖上度日,而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为了信仰,翠平这朵生机盎然的野花,被放入到了精致的花瓶里,从此为了伟大的任务不断磨炼自己;为了信仰,秋掌柜宁死不屈咬断了自己的舌头;为了信仰,廖三民献出了生命;为了信仰,他们做了殉道者。信仰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忠诚是他们的基本品格。还记得很经典的一段对话:余:“一颗子弹扣了扳机后,枪要把子弹头送出去,打死一个敌人,弹壳落在地上,时间长了,这个弹壳不见了,你能说这个弹壳没有作用吗?“(翠平摇头)余:“不能吧!它有它的任务!没有弹壳,子弹是打不死敌人的。我们现在就是弹壳,没有我们,子弹是打不死敌人的!”是的,一番寓意深刻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他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个为了党而鞠躬尽瘁的战士,用他的机智和忠诚驱散笼罩在和平天空的一片片乌云,让更多有志之士沐浴在党的阳光之下。但是作品最为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在这坚定的信仰背后,有三个坚强的女人在支撑着他。左蓝这个近乎完美的女人给了他一生的信仰,为了掩护他而失去生命,即使在牺牲前的最后一刻,她也在微笑,微笑着让翠平离开。她身上的任何一点都值得去爱。在失去这样的爱人后,余则成用来悲伤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一遍遍地念着《为人民服务》,一遍遍地坚定左蓝带给他的信念,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发泄,用这样的方式祭奠他刻骨铭心的爱情!如果说左蓝给了他信念,翠平则是力量的传递者,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相遇和诀别都是阴差阳错。这个没有文化、不懂世故、粗鲁土气的翠平在我看来却是爱的最原始最踏实,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他们培养起了默契,携手渡过了一道道难关。当余则成被组织告知翠平确实牺牲的消息之后,烧掉电文的纸,沉默,干呕,手脚不听支配,倒地不起。而后他和往常一样,铺好地上的床铺,摆好两人的鞋,对着空荡的床和屋子,像当初面对左蓝的遗体一样,他可以恣意悲伤的时间那么短,那么短。全书最让我难忘的一段对白是余则成对着自杀未遂的晚秋说的那段话:“其实你面前有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值得你活下去,那一路很美好,那是另外一个世界,好地方,好风光,你那么年轻那么漂亮,你站在一列雄壮的队伍里,高唱着战歌,去改变整个中国,一个小小的余则成,就是路边的一个送行者,你看见了他,他也看见了你,你们挥挥手就过去了,沮丧吗?无非就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留意它就是一种高度近视,有时候看的远点,不就什么都有了吗?包括爱。”把爱情当作信仰的晚秋在余则成的帮助下(就像当初左蓝引领他一样),又通过信仰坚定了爱情,坚定了理想。山与水总是相皈相依才会有无限的风景,刚柔并济阴阳协调才能和谐共存。信仰的存在使得余则成有了山一般的信念,却又不失水的圆滑通融。共产主义是他的精神支柱,但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摆低姿态,以弱示人,甚至与保密局的人“同流合污”。余则成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典范,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楷模。《潜伏》一书,其实就是余则成的山水人生。正是这样,在如同魔窟般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有血有肉的党的英雄。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