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或许是我吧,一个人在寂静的庭院中,与自己玩耍,对话。书中写作者自己小时候性情孤僻,由于家庭中的问题辗转迁移,后来渐渐养成了像男人一样的坚韧的性格。这也是她父亲所希望的。他说,她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读到这里,那种发自内心的、灵魂的震颤,愈加明显。这多么像我呀!天生似乎要驻足孤独,却并不消沉。正如作者安妮宝贝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心怀伤感但甘愿承担的人。”或许一直是伤感的吧,我并不否认这一点,然而却一直是坦然的,我做不到人人推崇的乐观向上,那便甘愿承担吧,谁能做到纯粹的悲观或乐观呢?
童年是寂静清淡的,然而回忆却隽永绵长,书中记叙的与祖父进山中挖兰花的景象,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那些文字。祖孙二人,一路无话,唯有山间松风轻吟,兰香馥郁,作者的描写细致极了,祖父背景的弧度,迈步的方式,以及他身上散发的属于自然的气息,都仿佛铭刻于作者脑中。是的,人人都会有这样回忆吧,关于某个人或某件事的,任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是毕生都难以遗忘的影像,我十几年来脑中一直时不时跳出一幅画面来,是我放学回家,走在路上,看见母亲在前面等我的那一刹那,我记得她穿着一件带斜纹的皮衣,白色的休闲裤,嘴唇上涂着当时流行的唇膏,阳光下一闪一闪,她扬起脸,冲我微笑......那一闪而过的瞬间,就这样深刻的印在脑海中,仿佛瞬间便是永恒。
书中贯穿始终的主题一直是珍惜与爱,这是一个中年人回望自己的过去发出的一声唱叹,是一切纷繁复杂尘埃落定后出落的生命的本质,书的最后,写到回家乡看望母亲,早上睡在母亲身边,听母亲与邻家的老人絮絮而谈,刻意压低的声音像一首清淡古老的歌谣,那一刻,连心都落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只希望时光停止,让自己珍惜这让人不忍释手的,却又如此短暂的快乐与流连,爱是一直存在于心底的吧,否则怎么会有对关于过去的最真切的回忆?
只有心知道,岁月不宽宏。看山悠悠,绿水深深,命运翻覆折转,然而族人依旧在行路。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清谈,在这场清谈里,我认清了一些事情,也看到了自己。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